民间的精彩文化的力量
- 发布时间:2014-10-10 07:31:49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程天赐 文/图
发现民间精彩,印证文化力量。近日,记者随同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组织的专家组,对申报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部分县市(区)、乡镇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中看到,各地围绕建设共有精神文化家园,立足传统,重在普及,完善传承保护机制,做出可喜探索和努力,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让优秀文化惠及更多百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手段和内容。
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们田中薅草有“薅草锣鼓歌”,下河放排有“清江号子”,起屋上梁有“上梁歌”,嫁女娶媳妇有“花鼓子歌”,长者去世有“丧鼓歌”……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土家歌舞之乡。县里在榔坪、渔峡口、资丘、都镇湾等乡镇建立了长阳山歌、南曲、花鼓子、土家撒叶儿嗬、民间故事、民间吹打乐、薅草锣鼓7个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民间艺人覃发池创办的“毕兹卡民俗文化村”成为该县民间文化的宣传展示窗口和传习培训基地。近千名民间文艺爱好者在这里培训后,或组建文艺团队,或走向旅游景区从事演艺、导游,吃上了文化饭。
在“龙船调故乡”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群众中流传有“三天两头不唱歌,喉咙好像虫在梭。抬起石头喊号子,薅草锣鼓唱上坡。逢年过节连更唱,两口子床前也对歌”的说法。该市已搜集民间歌曲2028首,歌谣2200余首,民间器乐曲654首。市里每5年举办一届龙船调艺术节,每3年举办一届民歌传唱大赛;利川民歌教材进校园,全市80%的村建立了民歌演唱队,利川民歌演唱活动参与和受众人数达到90%以上。
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是闻名海内外的醒狮、武术、粤曲之乡。南海醒狮从传统套路的低桩狮发展到中桩狮、高桩狮、桩狮采青、水上飞狮等,被誉为“中华一绝”。醒狮文化成为代表南海形神兼备的文化符号,每年南海区各乡镇举办“狮会”的就有30多处。四乡八里,醒狮齐聚,人如潮,鼓如雷,狮争雄,龙争霸,拜年、表演、竞技献艺、采青比武,一派沸腾、祥瑞之气。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的“飘色”表演艺术,从民间信仰迎神赛会中发展而来,它集合了材料、力学、音乐、造型、装饰等工艺,以站立在“色梗”上凌空而起的幼童为演员,扮演各种人物造型,表现某个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片段,在街巷、广场巡游,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连接海内外华夏儿女的重要纽带。
民间文化艺术,既是非遗项目,也是文化产业的抓手;不仅涵养人们心灵,还能开发文化产业富民。建设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就是要保持文化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就是要提醒人们珍惜和创造美好家园,让传统优秀的民间文化(包括美德)起一种榜样的作用,影响当代人的生活。
通过实地走访,记者深切感受到,文化对每个人的心灵熏陶、精神建设至关重要。传承中华文化血脉,散发泥土芳香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让基层群众体会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豪,进而催生了文化自觉,激发了文化参与的热情、活力。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