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共同家风

  • 发布时间:2014-10-10 07:31:49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蒋培玲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千百年来,“耕读传家”,一直是中国人最理想的安身立命方式。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安身立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有心人不难发现,许多古村落的民居、祠堂等建筑的匾额上,都有“耕读传家”四个字,而那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的家族或者村落几乎都有这个薪火相传的共同家风。

  这个特点在皖南歙县的古村落里表现尤为明显。被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呈坎村,村口有一方石坎。村里的老人说,这是村名的由来,也是让村民时刻谨记祖辈创业的艰难坎坷,子孙要居安思危,避免更多灾难。宋代以后,这里的徽商开始兴起,富裕之后的他们并没有丢掉耕读传统,反而回乡投资教育,大力兴办义学,延续尊师重教。其中,村里著名的罗东舒祠,就是罗氏族人为供奉其先祖罗东舒先生而建造的。据罗氏族人介绍,罗东舒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他淡泊名利,隐居乡间,以耕读为乐;他积德行善,以仁义之心待人,有“黄鲁直之才”和“欧阳永叔之贤”的美誉,世人尊称他为东舒先生。

  除了呈坎,周边的西递村、宏村,同样有着浓厚的耕读传统。从这里走出去的村民们贾而好儒、贾德结合,多为儒商,是徽州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一面独特旗帜。我想,这应该是徽商独领风骚几百年的重要原因。

  “耕读传家”并非只发生在皖南。广东广州的朗头村,拥有600多年历史,村面建筑以祠堂及书室为主,其中祠堂有8座,而书室、书院却有30余座,行走其中,几乎三步一书室,书香弥漫整个村庄。生活其中的村民自古尊师重教,崇尚“耕读传家”,提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价值观。该村史上共有48人高中科举,故又名“进士村”。

  飞檐翘角的高堂华屋,雕梁画栋的牌坊门楼,古色古香的书院,一方方楹联匾额,一处处装饰格局……走进福建连城的培田村,只见私塾和学堂分布村前村后,朗朗书声传于村中任何一个角落。当初这个只有几百人的村子,拥有“南山书院”、“锄经别墅”、“紫阳书院”等6处书院。其中村南的“南山书院”,创立500多年来,先后培养出武进士、清廷四品带刀侍卫吴拔祯等名人以及191名秀才,还培养出4名与孙中山、周恩来同窗留日留法的学生。

  在这些古老的村落里,随处可见与“耕读文化”息息相关的对联和匾额,令人深感昔日文风之盛。遥想当年,在蛙鸣与稻香中,捧一卷古书,听孩子吟诵,何等惬意!这缕书香,在历史的隧道中漂浮至今。当下,许多古村落仍然设有教育理事会和教育基金,并出台了一系列助学奖学措施。如培田村每年都会从景区门票分成中提取部分金额,用于助教助学,奖励优秀学生、教师。仅2013年,村里考上大学二本以上的学生就有14人,20多年来培养出了3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

  在这些地方,“耕读传家”已经深入人心,融进每个人的血液,成为村庄持续兴旺发达的最主要原因。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