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比营销,更要调生产

  • 发布时间:2014-09-30 02:51:4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房宁

  “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出水价首降,零售价跌了一成以上”;“武汉梁子湖螃蟹价格现3年来首降”……往年备受市场热捧的大闸蟹,今年的行情则显得不那么“霸气”。与蟹价的降温形成对比的是,年年上演的营销大战依旧火热,甚至可能更甚。笔者有疑:过度倚重营销,蟹业的热闹能维持多久?

  从市场分析的惯常角度入手可知,蟹价降,必定是供需关系发生变化。据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分析,今年蟹价偏“软”,主要原因是产量增加,团购与公费消费减少。前者有据可考:今年大闸蟹养殖面积比去年增长3%左右,加之气候适宜蟹生长,预计产量增长一成左右。后者则缺乏可靠数据支持,更多来自市场反馈和感受。

  至于供多、需少哪一个因素在蟹价变化中占比更大,笔者无从知晓。但至少可以肯定一点,对蟹市发挥支撑作用的“三公”消费、礼品团购的影响正在减弱,从月饼由“天价”礼品回归传统食品本位、甲鱼和参鲍等高级食材价格“跳水”上,可见一斑。笔者大胆揣测,这些高得离谱、甚至偏离其使用价值的价值实现,迎合“送礼”需求的营销是否充当了推手?也正是由于大闸蟹价格的高走,刺激了大闸蟹生产规模的扩大。

  是商品就离不开营销,营销离不开准确定位。大闸蟹也好,甲鱼参鲍也罢,受产地、规模、单位产出及成本控制等因素限制,其产量不会多到卖不掉,价格也不会低到“白菜价”。市场定位高一点,效益高一点,无可厚非,我们也乐见特色产业为农民拓宽增收路。问题在于,营销不是“炒作”,“灰色消费”也不是持久动力,只有与有质量的生产相匹配,营销才有生命力。

  反观包括大闸蟹在内的特色、高附加值养殖,还存在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庞杂知名度不高等问题。尤其受近年来受高价刺激,多地出现“大养蟹”、“大养参”的苗头,造成产品品质降低、拉低市场价等后果,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角度来说,市场“降温”有积极意义,倒逼企业、政府部门转变发展方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已经开始行动。龟鳖产业大省的浙江,在走过温室甲鱼养殖过量带来的市场低迷、生态环境恶化之后,今年已投入15亿元促进渔业转型,其中包括拆除甲鱼温室、推广“稻鳖共生”等生态养殖方式,减量、提质的甲鱼价格正逐步回暖。湖北洪湖市正致力于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引导蟹农清淤、植草、投螺,对所有河蟹养殖池塘建立档案,加强渔业投入品的管理,提升大闸蟹的质量安全水平。

  可以想见,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在高质量生产的支撑下,高水平营销定会为“大闸蟹们”的市场表现锦上添花。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