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从旧宅搬新房 要迈过几道坎

  • 发布时间:2014-09-16 07:36:29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山下的新居与处于地灾隐患点的旧宅间,只隔了一座不算太高的山坡,而让村民们避让搬迁,可不是那么简单——

  □本报记者 许静 赵若言

  9月初的川东北,雨水依然很多。

  9月12日,巴中市南江县沙河镇将营村,一座座新居被松树林环绕,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农家大院,庭院里的蔬菜瓜果已经成熟。村民陈敬友指着自家门口的路灯笑容满面地说:“这路灯还是太阳能的呢。”“我以前的家在那里,下雨天老担心山体滑坡,现在再也不怕了,天天都能睡上安稳觉。”陈敬友指着远处山坡上零星几栋破旧的土房子说。

  陈敬友的新居与旧宅之间,只隔了一座不算太高的山坡。而让像陈敬友一样,居住在地灾隐患点的住户们避让搬迁,可不是那么简单。资金、土地从哪儿来?如何让村民住得下、住得好?在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何小兵的心里,这每一个问题都是一道难过的坎儿。

  如何迈?巴中正在交出自己的“答卷”。

  第一道坎:建房资金从哪找 部门联动补“票子”,整体采购减“票子”

  “自家盖个房子,没有个20万元,哪里盖得起来哦。”将营村村民唐金三给记者摆起龙门阵,也道出了之前大多数地灾隐患点住户的想法。

  怎么办?“统筹!”何小兵说:“一补一减。部门联动帮扶补‘票子’,整体采购减‘票子’。”

  一方面,统筹各方力量,“首先,把国土部门所有相关政策和资源打个捆。”同时,由政府出资打造其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益设施……

  “都是为了让搬迁老百姓受益。”将营村村支部书记王天新说,“在撬动各项补助经费上也是费了心思的。”国土部门给每户补助1.6万元,民政局给每户补助4000元,再由政府出面,为每户老百姓从信用社贷款5万-8万元建房。另一方面,建房用的砂石、水泥、砖瓦由政府统一到相关企业议价,使每户节约建房成本1万元。“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降低老百姓建房的投入。”沙河镇镇长沈仕东说。

  巴中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巴中市恩阳区恩阳镇高店子村就走出了一条地灾避让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统筹之路。

  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岳中凌介绍,以农户集资建设为主,政策帮扶为辅,各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相结合的方式统筹推进,“仅国土部门就协调帮扶资金83万元,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岳中凌说。

  巴中市地环站站长张涛介绍,截至目前,巴中全市共实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1.36万余户,兑现补助经费1.8亿多元。

  第二道坎:新房土地从哪来 深挖与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避让搬迁安置聚居点一般面积都不小,少则占地20-30亩,多则50-60亩,土地从哪儿来?

  科学选址很重要。“发掘一些适宜人居的地方,并邀请地勘部门进行地质环境专业评估。”岳中凌说。

  将营村的安置聚居点就选址在一片坡地上。“以前是稀疏的松树林,土壤条件也不适合耕种,因此一直没有好好利用。”王天新说,但这样一块地却适宜人居。现在,房子建在坡地上,不仅错落有致十分美观,松树也尽可能地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天然的装饰。

  这样的选址也折射出一个原则:不占用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就派上了用场。”何小兵说,尽可能把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区纳入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中去,把房子集中建到不适合耕作的地上去,把适合耕作的地腾出来。这样一来,规模较大的避让搬迁聚居点的土地就有了着落。“可以说,解决用地难,统筹依然立头功。”何小兵说,除了国土部门内部政策与资源的“共享”,还将有条件的避险搬迁安置户纳入“巴山新居”建设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也可以避免重复规划、重复供地。”岳中凌说。

  至于小规模安置点用地,则由乡镇、村社集中协调,通过土地补偿、土地调整等方式解决。“还探索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退出机制,把农村闲置、零散土地变规整。”何小兵认为,该统筹的统筹,该整理的整理,一个个避让搬迁工程也让巴中土地得到一次次深度挖掘与整理。

  第三道坎:如何能让村民住得好 农民变“工人”,年收入增加近千元

  “故土难离,让村民搬迁哪有那么容易哦。”高店子村村支部书记董世勇回忆,当地的干部们挨家挨户讲解地灾危害,把政策一条条地念给大家听,再带着村民到邻村参观新居,算对比账……终于,大家开始主动搬、自愿搬了。

  光搬出来还不行,要让村民愿意住下来。

  首先,要保证居住条件。国土、水利、文体等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老百姓也积极参与统规统建,除了应急避险场所,还在安置地新建了集医疗卫生、物资储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村级活动场地。这样配套完善的新农村,老百姓自然愿意住。“我在成都打工的大儿子都打算回来了。”高店子村村民董子奇高兴地说。

  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能让村民致富。“在安置地建设的过程中,我就开始想着法儿地引进产业。”董世勇告诉记者,他现在的另一个身份,是高店子村红叶黄连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通过在聚居点周边培育红叶黄连木,高店子村解决了搬迁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董世勇介绍,目前,全村已经引来了5个业主,村民不仅可以把土地租给业主收租金,还可以变身“工人”给业主打工挣外快。“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7000元,比去年增加了近千元。”董世勇说,下一步,他还打算引进加工、制造等产业,拓展就业渠道。

  收入实实在在的增加,是董子奇儿子愿意回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董子奇告诉记者,儿子在成都打工,一个月挣3000多元,“现在在村里,只要手脚勤快点,也能达到这个收入。挣的钱和外出打工差不多,当然都愿意回来发展。”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