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四川种子 有望在非洲“结”出百万亩果实
- 发布时间:2014-09-16 07:36:28 来源: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川企抱团赴乌干达投资——
□本报记者 许静 李淼
四川农企非洲拓荒掘金的步伐正引起世界关注——8月28日,华尔街日报称,乌干达农业部透露,四川将在乌干达投资3亿美元建1.7万英亩(10万亩左右)的农场。
据记者近日了解的信息,我省农企投资乌干达的“胃口”可能被大大低估——川企赴乌投资兴业的规模有望是乌方透露的10倍。四川科虹集团计划牵头我省仲衍种业、川龙拖拉机等5家企业抱团赴乌建农业产业园,涉及种子、种养、农机等领域。
两年前,通过我省派往乌干达参与“南南合作”的专家,四川的一粒种子在乌干达的土地上扎根发芽。两年过去了,这一粒种子有望结出百万亩的果实。短短2年时间,“天府之国”四川和被丘吉尔称为“非洲明珠”的乌干达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A
拓荒的勇气 政府搭台专家探路 企业敢唱大戏
常人眼里,乌干达似乎与战争、贫穷、疾病等词相伴。不少农企老总表示,以前别说投资,连去旅游都不太可能。
而如今,到陌生的东非土地上大手笔“撒钱”种地,勇气何来?
一切缘于“南南合作”项目引发的链式反应。政府搭台,专家探路,让四川农企认识非洲,打消顾虑,直至满怀激情。
2012年,农业部将中国—FAO—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交给四川,并以“一省包一国”的方式实施。我省随即派出专家组赴乌开展技术援助,用22个月时间,感动了乌干达。
简阳援乌专家李贵强一人坚守卡巴里地区,手把手教会农民苹果栽培,示范的果树果实比之前大一倍,轰动当地,有人甚至驱车200公里向他请教。不仅卡巴里的苹果红了,我省专家参与示范的杂交水稻和小米产量都是当地产量的3—4倍,让农民和当地政府竖起大拇指。“专家们在当地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为跨国合作牵线搭桥,为我省农企入乌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省农业厅负责人表示。
我省和乌干达因项目“结亲”后更是频繁“串门”。两年间,我省农业和企业代表团三次访乌,举办项目洽谈、企业对接、实地考察。乌农业部门等也多次入川,频抛橄榄枝。省农业厅与乌农业部签署的农牧业合作会商纪要,也成为我省抢占先机,与乌国家层面在农业领域长期合作的纲领性文件。省政府对项目推动和农企赴乌投资高度重视,省领导更是多次专门批示。
政府搭台让企业敢唱大戏。川人从专家援助到卖农机、卖种子,再到直接投资种地开发,步步深入。“动力来自于商机,信心来自于政府。”多位拟赴乌投资的农企负责人表示。
B
延展的蓝图 从心动到行动 投资规模不断改写
从意向性谈判,到最终决定投资,川企进军乌干达种地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去年9月,我省赴乌的农企代表团中并无科虹集团。闻听代表团成果颇丰,今年1月,科虹集团董事长罗恒专门派人到乌深度考察一个月,最终坚定了拓荒非洲的决心。
5个月前,他曾陪同乌干达副总统经济事务秘书安东尼·木拉一行考察过集团多家下属企业。双方合作筹谋正从意向逐渐走向现实。这几天,罗恒正陪同乌干达合作伙伴考察。
科虹集团透露,除开始的5家企业外,这几天,不断有“动心”的企业,这一数字有望增至近10家。
罗恒表示,我省农企准备以合资公司名义入乌——首先在川成立合资公司,然后入乌再成立开发公司,与当地合作伙伴及在非洲打拼多年的国内跨国公司中地海外集团进行股份合作,川企拟占70%股份。目前,正准备召集各企业开股东会,确定合作细节。“组建公司是抱团出击的升级版。”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模式下的公司可成为其他川企“走出去”的平台。“总公司在当地再成立并控股若干分公司,相互利用资源和特长,发挥最大效益。”罗恒的设想与农业部门的期待不谋而合。
蓝图正不断延展。罗恒初步透露,目前计划一期在乌“拿地”10万亩建农业产业园,3年后规模有望达100万亩。“一期拟投资10亿元,长远投资目标是100亿元。”罗恒表示,随着9月落实细化合作内容,数字还可能不断被改写。
C
机遇的诱惑土里有“金矿”资本与机遇联姻
距离相差近万公里,时差相差5个小时,在地球另一端的乌干达靠什么吸引了川人?
达州人李晓华的传奇故事就极具说服力。2013年,原本在肯尼亚批发牛仔裤的他,转战乌干达租地51亩种番茄,成为当地少有的规模种植业主。
“插根扁担就能开花”的禀赋,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广阔的市场,让李晓华40多天赚了2万多元,他惊呼,这简直是“淘金”。
近日,初尝甜头的李晓华刚撒下400公斤种子育苗,下季水稻规模将增至2000亩,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中亿”——他希望在乌能淘到亿元级的“金子”。
同李晓华一样,让我省农企动心的,是乌干达的商机。“就像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承担着‘东非粮仓’使命、农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的乌干达,处处都是机会。”李晓华表示。
乌干达也向我省农企频抛橄榄枝:乌农牧渔业部部长今年来川表示,乌仅有20%的农民可获得良种,发展初期的农业亟须提升现代化水平。非常期待我省农企赴乌在种子、农机、棉花等领域开展合作。
对外资几乎没有特别限制,多项农业补贴和优惠,企业利润返回本国无限额,在政府规划大型园区投资农产品免费拿地……各种机遇集聚。如果说此前川乌合作还有政府“保媒拉纤”意味的话,就目前看,川企投资乌干达,已完全是资本与机遇的主动联姻。
通过“南南合作”项目示范,四川仲衍种业的杂交稻等种子已悄然在乌落地开花,在非洲设立分支机构的计划也不断明确。
罗恒也有更大的打算。他的集团旗下有一家印染厂,目前仅立足国内市场,一年原料就需4.5万吨棉花,大概需要30万亩基地提供。“我们将在非洲建立数十万亩棉花基地。”罗恒盘算着,乌干达农产品、纺织品等向欧美等国出口要享受关税优惠,借力非洲市场,或许还能叩开欧美大门。
延伸
“热果子”的冷思考
□本报记者 李淼
中秋前后,正是会理石榴“笑傲”国内外市场的时节。
这几天,会理县鹿厂镇铜矿村石榴专合社理事长杨兰友正忙着组织社员为石榴贴上二维码,首次实现质量可追溯,希望优质能卖出优价。去年,该村石榴产值8320万元,农户人均纯收入两万多元,今年有望再次突破。今年会理全县石榴面积30万亩,预计产量35万吨,产值更是高达14亿元。
一个小果实如何发展成了亿元级的产业?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还应该有怎样的思考?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寻经验 攀西现象值得借鉴
不光是会理石榴。
攀枝花仁和区混撒拉村仅芒果产值就达2400万元,户均增收6.7万元;米易垭口村蔬菜产值3000万元,户均增收4.1万元。
“靠的就是特色。”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各地经验不少,攀西地区尤为典型。
因地制宜抓特色是第一招。米易等县顺应气温规律,立体连片布局,在河谷发展早春蔬菜,二半山以下种芒果,二半山以上栽枇杷。全省同类例子不少。宜宾、泸州瞄准早茶;广元朝天、理县打造高山冷凉蔬菜;南江金银花等则围绕传统优势做大做强。
一张蓝图绘到底是关键。选准方向努力干:攀枝花成为中国晚熟芒果主要生产基地;昭觉、盐源分别是我省马铃薯、苹果生产第一县;宁南蚕业三项指标全国第一。同样,苍溪红心猕猴桃全国第一,安岳柠檬产量占全国7成……一批区域特征明显、特色优势突出的产业集中区不断涌现。
打造品牌拓销路是突破。凉山实施“大凉山”区域品牌+会理石榴等产品品牌的双品牌战略,攀枝花全力打造“攀西芒果”……攀西水果已成为优质水果的代名词。
产业增效离不开科技引领。攀枝花芒果靠优良品种异军突起,避雨栽培等技术则打开了我省高档鲜食葡萄新的空间。
找问题 谨记“南橘北枳”
尽管成效显著,但我省的特色产业发展仍然存在隐忧——
“自古以来就有‘南橘北枳’之说,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也是如此,不要看着人家赚钱就想种,一定要因地制宜。”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一些地方一味追求“新、奇、特”,盲目发展外,部分地区也存在“一口吃个胖子”的心态,“不科学考虑自然条件,也未经严谨引种试验,上来就大面积上马,一旦失败,就不好调头。”“另一个现象也要重视,产业随着领导转,一届领导发展一种果。”一基层农业部门负责人表示,这种朝令夕改的产业发展思路不仅浪费巨大,产业特色优势也终究无法形成。
品牌效应不强亦是“短板”。目前,我省一些区域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还不高。此外,产品品牌多而杂,既不利于质量控制,也不利于产品销售和宣传推广。“‘热果子’一定要有冷思考。”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表示,在市场和利好政策的双重驱动下,当前全省特色产业发展风起云涌,越是发展好的时候,就越要冷静,切忌盲目发展。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