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从“助兴”到“效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渐入佳境

  • 发布时间:2014-09-13 09:09:14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南宁9月13日电(记者张莺、卢羡婷)伴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11年历程,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产业合作方兴未艾,以文艺表演、电视广播、电影、图书等为代表,双边文化产品渐渐从最初为经贸往来“助兴”的角色,演变到了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层面。

  “当我打开电视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些中国电视剧在越南播出。”今年早些时候,越南电影局副局长杜唯英在南宁说。

  在早几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每年都会有绿城歌台、巡游演出等项目,甚至包括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部分参展商眼中多少有些为经贸洽谈“助兴”“制造氛围”的意味,合作没有市场自发原动力。

  然而,近年来文化产业受到多国重视,渐成朝阳产业,中国更是于2009年7月推出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与东盟的文化交流项目渐渐由配角成为经济新引擎。

  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当其成为中国“印象”系列的经典之作后,越南也有意在“海上桂林”下龙湾打造类似“刘三姐”这样叫好叫座的旅游项目,从创意到运营,可谓“刘三姐”的移植输出,此间与中国团队的合作,成为两国文化产业交流的典范。

  在出版界,中国部分出版社也与东盟合作密切,除了图书实体销售、版权输出等,近年来不少出版机构开始“资本输出”东盟。以广西为例,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不但在版权上实施“走出去”“引进来”,还计划与越南相关机构合作,在越南成立印务公司,开拓境外市场。

  早在2011年,广西就与东盟签订文化合作行动计划,广西计划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心、中国-东盟文化产品物流园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等。

  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副所长覃振锋认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广西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群。届时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也将有更大空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如今中国与东盟人员往来达到1800万人次。民相亲需文化牵,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院研究员许利平认为,文化的相互认知与交流是增信释疑的重要基础,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通,文化认同在频繁交往中不断加深。

  今年9月,柬埔寨国家电视台正式播出26集中国动画片《猫眼小子包达达》。近年来,中国一些电视节目通过市场化运作,在东南亚国家受到欢迎。《我是歌手》《甄嬛传》等在越南播出时,一度“万人空巷”。

  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影视作品在中国主流电视台落地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泰中文化交流中心总裁、泰国中央中文台原台长吴南江说:“泰国的影视机构对中国市场非常有兴趣。”

  2013年10月,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在第16届中国-东盟峰会上发表联合宣言,2014年被确立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由此,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迎来了新契机。

  今年8月,作为“交流年”的重要项目之一,广西南宁市承办的“文化走亲东盟行”走进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举行粤剧展演、壮医体验等。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于维钢说,中国“地方戏”在东南亚也能受到欢迎,可见演出市场空间有待开发。

  不过,当前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产业合作仍存诸多问题,广西文化系统不少从业者认为,多年来具体的产业效益无法统计,缺乏口径,有关部门尚需拿出清晰的规划,文化企业走进东盟的兴趣和勇气有待激发,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扶持。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