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为建立全国碳市场探路

  • 发布时间:2014-09-13 05:45:53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实行碳排放权交易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市场机制。《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研究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省市作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进行先行先试。截至8月中旬,7省市累计成交量超过11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超过4.5亿元

  交易试点初见成效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个全新的任务,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首先选择了7个不同类型的省市进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先行先试,为建立全国碳排放市场摸索经验。”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在近日举行的中国低碳发展战略高级别研讨会上表示,到今年6月19日,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全部进入实际交易阶段。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可以认定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进展顺利,成绩显著。

  2013年6月,深圳市成为最早拉开碳排放权交易序幕的试点。其首批共包括635家企业,占到深圳总排放量的40%,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0%。截至8月22日,总共成交165万吨二氧化碳,成交金额1.13亿元,价格平稳保持在每吨65元到80元。

  “一年来,深圳碳交易整体发展比较平稳,对节能减排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深圳市发改委碳交易办公室主任蔡羽分析说,除了碳强度下降以外,企业的排放总量也下降了。一方面,电厂的排放绝对量在下降,另一方面制造业的排放总量在下降。在制造业结构当中,低强度、低能耗的企业占比在上升。

  北京市于去年11月28日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先后覆盖了汽车、电子等工业领域,金融、通信、餐饮等服务业领域,以及医院、学校等一些公共机构。截至目前,共成交667笔,成交额超1亿元;线上平均成交价格每吨为60.4元,比开市的时候增加了67.8%。履约期结束以后,整个碳市场的交易依然活跃,价格保持了基本稳定。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洪继元告诉记者,碳交易市场启动以后,一些重点排放单位在这方面的意识逐渐增强。比如像首钢这样的大企业,不但成立了碳交易的管理部门,由专人负责,相关的政策咨询、核算方法的计算也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逐步形成了能源审计、节能减排、碳交易等工作的联动,碳排放指标下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碳交易市场的活跃还带动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在已有产业的基础上,又培育了一大批包括绿色的金融机构、核算机构在内的中介机构,培养了一支专门的人才队伍。”洪继元说。

  进展不一挑战犹存

  经过一年试点,绝大部分企业达到履约的要求,试点省市在制度建立、技术方法、能力建设多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经验,充分证明在中国推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可能性,同时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启示。

  “我们通过试点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差异大,比如在进展方面,进展慢的是欠发达的地区,进展快的是发达的地区。”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的郑爽坦言,地方试点政策的强制性和约束性比较弱,大部分地区以地方政府规章形式实施,处罚力度不足以形成威慑。

  “我们交易所的网站有几天没有更新了,为什么没有更新,因为没有交易。看着全国其他市场的交易情况,我们都很着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刘汉武经历了不少“零交易”的尴尬。

  这种尴尬更源自于信息的不透明。“信息是整个市场流动的基础,没有信息,资金往哪流动,大家如何决策,都不能合理做出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副总裁葛兴安表示,目前在碳信息的披露和履约上,市场上开放的信息严重不足。比如证券市场,既有基本面的分析,也有技术面的分析,但是到了碳市场这些分析方法就“失灵”了。由于缺乏完善的披露机制,极大限制了企业和投资机构参与到碳市场交易中来。

  目前,碳市场在扩大交易性和开放性上还存在不少障碍。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处长蒋兆理认为,开放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取决于诸多因素,首先我们的报告核算体系是不是完善,只有完善后才有东西拿出来公开、透明;其次,取决于我们的法律基础,现在不少企业以维护隐私为由,不同意开放信息,对此必须有严格的法律规范。

  郑爽则表示,缺乏基础数据、理论方法的支撑,各地登记簿和交易标准各异,交易市场以及服务业缺乏监管,也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降低,甚至一些企业有联合抵制的现象等。

  研究建立全国碳市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文表示,深化研究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这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我们搞碳交易就是为了减排,而要搞好碳交易,一是要有成熟的法律,二是要有成熟的市场。”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一语点出了碳市场建设的关键。

  碳排放权交易必须通过立法赋予排放配额才有一定的价值,强化碳排放的约制,抓紧制定出台专门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和配套办法。通过立法建立起具有约束力的排放控制制度,推动企业参与,让碳交易各个环节都做到有法可依,确保市场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

  “碳市场的建立关键是在前期的设计阶段,也就是法律规则、标准出台的阶段。”孙翠华透露,国家发改委打算用2到3年时间做这些前期的工作,初步计划在2016年试运行。

  据悉,国家发改委着手开始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已经启动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研究全国碳交易总量控制目标及分解落实方案,继续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开发建设国家碳交易登记注册系统。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等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碳交易的持续运转离不开成熟的市场机制。蒋兆理认为,尽管交易的产品是碳或者是碳排放权,但是一定要符合市场的属性,可交易性是其核心要素,各个标准确立时都要充分考虑。比如,我们是拿国家承诺的减排的总量来设计碳市场交易的总量,还是根据企业实际的减排能力设计减排量就值得商榷。

  “交易离不开市场,我最关心的是怎么能把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做起来。”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对记者说,目前我们整个市场规模比较小,而且没有太多的流动性。只有更加多元化的交易主体,更加灵活的交易规则,才能真正实现可交易性,才能吸引那些非履约机构参与市场。激活市场就要做好激励机制设计,让所有的参与者实现价值发现,这事关长远。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