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谁是种地的市场主体

  • 发布时间:2014-08-27 06:34:48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谁是种地的市场主体——关注永昌青笋“卖难”调查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杨世智

  永昌夏季青笋出现“卖难”,使许多人也因此开始反思。近些年来,一旦某种农产品上年行情好,农民便会在次年扩大种植面积,结果总感觉比市场“慢半拍”,导致各种农产品“卖难”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一般的商品“卖难”现象,人们往往能够冷静看待。但对于农产品“卖难”,人们却是“同情”多于“理性”,经常忽略了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这一“身份”。那么,农民到底还是不是市场主体,谁应该为农产品“卖难”埋单,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农产品“卖难”?

  谁是真正的农民

  “损失最大的是蔬菜种植大户。”

  “现在农民都划不来种地了。”

  “种地的不一定都是农民。”

  ……

  在永昌,提起刚刚发生的青笋“卖难”与农民的关系,人们便议论纷纷。仔细梳理,记者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的农民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如果以“生产者”的身份来划分,他们与市场之间有三种表现:

  第一种是“打工农民”。这一类农民,已完全脱离了传统认知中农民的范畴,是不种地的农民。尤其是人均耕地少的地方,他们将耕地转包或是流转给别人,自己一年四季都在城里以打工为生,已经融入城市生活,基本上工资性收入是一家人生活的全部来源。之所以称之为农民,是因为他们还与土地存在着一丝联系。

  第二种是“半农农民”。这一类农民,耕种着自家的土地,有的甚至会把外出打工农民的土地流转过来耕种,但自己却不守在农村。春种、秋收、灌溉时节,是他们待在农村时间最长的时候,其余时间都在就近的城市或是乡村打工。

  第三种是“老板农民”。这一类农民,出身是农民,却以“投资人”的形象出现在农村。他们少则流转土地数十亩,多则成百上千亩,然后依照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行情,种植着自己认为可以赚钱的经济作物。他们虽然是农民,但为他们打工的农民都称之为“老板”,研究者则称之为“家庭式农场主”。

  在当前的农村市场,以农产品“生产者”身份成为市场主体的,要属“半农农民”和“老板农民”,而其中最活跃的则是“老板农民”。以永昌县城关镇大坝村为例,全村398户农户,但以种地为生的却只有80多户本村或外来的“老板农民”。这80多户农民,或是蔬菜专业种植户,或是种植大户,基本上占据了全村5090亩耕地,也左右着全村的经济发展。

  可以说,当前的农村,“老板农民”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

  农民的市场判断

  青笋,不是永昌出现“卖难”的第一个农产品,也不是最后一个。关键是如何避免这种“卖难”。

  痛定思痛。作为市场主体的代表,城关镇大坝村村支书、种植大户张学龙认为,今年的青笋“卖难”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气候异常。永昌的高原夏菜上市,最大的优势是“时间差”,比其他蔬菜产地要早上市一周至半个月时间。按照往常,今年6月底至7月初,永昌的青笋、娃娃菜就应该完成上市,但之前出现了连阴雨,气温较往年降低,造成青笋、娃娃菜晚熟。这一异常现象,不仅导致当地蔬菜失去了上市“时间差”的优势,还造成了蔬菜品质下降,商品性流失。

  二是盲目扩种。去年,青笋市场行情好,一亩地收入达到了七八千元。这一行情,导致今年青笋种植面积急剧扩大,仅城关镇大坝村就从去年的1500亩扩大到了4000亩。尤其让人担心的是,种植户种什么都是在“赌”行情。胆子大的,数十亩甚至上百亩都种一个品种的蔬菜;精明一点的,则什么都种一点,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张学龙说,他所知道的至少有一户,上百亩的土地都种的是青笋和娃娃菜,损失之大,是翻不过身来了。

  三是,基础设施缺少。具体说,是缺少收储和整理蔬菜的果蔬气调库及冷链物流。气调库的存在,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保持果蔬新鲜度和商品性,延长果蔬贮藏期和保鲜期;另一方面则可以整理果蔬,满足多品种贩运的要求,使果蔬可以从产地直接运输至消费终端市场,避免二次集散造成的损失。张学龙解释说,由于缺少气调库和冷链物流,永昌当地目前只有大面积种植有限的几个耐贮藏蔬菜品种,才能满足贩运的要求,避免二次集散造成蔬菜商品性降低,由此也造成了风险过度集中。如果气调库能满足需求,当地就可以增加种植品种和面积,使永昌形成一个小型的蔬菜集散地。对贩运者来说,可以满足多品种配货的要求,不用再到兰州进行二次配货;对种植者来说,可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个蔬菜品种“卖难”,不可能所有的品种都“卖难”。

  俗话说,干啥的务啥。真正的市场主体,必须要研究市场、熟悉市场、完善市场,农民也不例外。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