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求解农业转型升级——来自浙江余杭、上虞的实践探索
- 发布时间:2014-08-26 14:01:00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三产融合”,转型发展,是许多地方的梦想。但如何将农业与休闲观光,与生态涵养、文化创意相结合,形成互促互动的新型业态?“三产融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方法何在?突破口在哪?
最近,记者在浙江的余杭和上虞采访,发现两地的探索实践颇具借鉴意义。其中余杭的做法是制定政策,培育经营主体;上虞的思路是打造品牌,提供公共服务。最后殊途同归,两地农业面貌焕然一新。
余杭:一个政策激活一种业态
今年正月初八,机关单位上班第一天,杭州市余杭区副区长李红良来到闲林街道考察胡家岭农业文化创意园区。根据业主“浙江道地”的规划,这个占地千余亩的丘陵,将建成以鲜花和音乐为主题的园区,实现生产、加工和旅游休闲相结合。李红良认为项目定位独特,市场前景看好,让业主抓紧时间申报建设用地指标。
“浙江道地”在胡家岭的投资,典型说明了政策引导的作用。5年前,业主就已瞄上这块风水宝地,希望上马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但如果没有建设用地,要投入上亿元的资金搞开发,这种潜在的风险让他们不敢盲动。
事实上,“道地”这种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复合型业态的开发理念,正符合余杭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
区委书记徐立毅在离任履新之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拓宽思路。如果只盯着一产,势必劳而无功。
余杭区农业局副局长王利群认为,余杭地形地貌和农业物产丰富:地貌上有丘陵,有平原,有山区,有水乡;农产品有径山茶、塘栖琵琶、生态甲鱼、三家村藕粉等,特别适合“三产融合”发展。
正是基于综合考量,余杭提出“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要在3~5年内建设100个100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实现生产方式、投资主体、销售方式的全方位改造。“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化,但现代化需要企业化经营,需要规模化做基础。”徐立毅在农经系统工作多年,他认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应该是“三产融合”发展。
为了实现目标,余杭不仅进行科学规划布局,还专门出台政策,给予每个千亩园区10亩左右的建设用地指标,同时给予所在村5亩左右建设用地奖励。
用地问题解决之后,工商业主的投资热情被激发。闲林街道规划了8个以休闲观光为特色的农业园区,几乎一夜之间全部“名花有主”。野芦湾生态休闲农庄吴天坤原为化工企业家,投资农业后,租赁了1189亩土地,目前已投6000余万元,但因为“临建”无法进行抵押贷款,因此运营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出台新政后,他信心陡增,决定继续扩大投资。
目前,一大批农业园区在余杭各具特色,竞相发展。其中有生产保障型、特色产业型、生态休闲型、综合发展型等。在余杭,农业和文化创意,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和休闲观光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模糊,产业越来越趋向融合发展。
记者采访发现,余杭这些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因为特色鲜明,深受城里人喜爱,最重要的是,基本都由工商业主投资,企业化经营,经济效益可观。流出土地的农户、经营的业主,以及到企业打工的农民皆大欢喜。
上虞:一个品牌创造一种业态
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镇有“江南吐鲁番”之美誉,这里曾是一片沧海桑田,独特的土壤特别适宜种植葡萄,如今1.5万亩耕地上,种有1.2万亩、多达60多种葡萄。记者走进老汉王海龙的果园采访时,藤架上已挂满青色葡串,老汉说,往年这时又该为销路犯愁,可如今心里有底,因为发展休闲旅游,自己再不用挑担出门,也不用低价贱卖给果贩,客人自驾到果园采摘,收入比任何时候都要稳定、都要高。
说起来,王老汉还得感谢政府的“四季仙果之旅”。盖北镇分管农业副镇长陈小明告诉记者,去年受高温干旱影响,致使盖北葡萄减产不少,但果农收入却未减,在为期三个月的葡萄文化旅游节中,接待游客56万人次,不仅带动葡萄销售,还带动农家乐餐饮收入1500余万元,其他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20余万元。
上虞是传统的水果之乡,一年四季花果飘香,但甜蜜水果也常沦为“闹心果”——由于水果上市采摘期较短、市场竞争激烈,加上运输困难、容易腐烂变质,果农经常跌入“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困境,特别是杨梅、葡萄等产量较大,“压市滞销”屡见不鲜。
令上虞头疼的还有旅游:周边县市大多有人文或自然景观,旅游市场红红火火,但上虞却乏善可陈,因此一直以来市场不温不火。
能否将“旅游”和“水果”结合,在资源上进行整合,通过旅游卖水果,通过水果促旅游?主管旅游的上虞区委常委吕军认为,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风景名胜,只要定位准确,宣传到位,上虞的农业和旅游就能同时获得新生。
2010年,上虞统一部署,打响了“四季仙果之旅”品牌创建“三年行动计划”。设想以二都杨梅、野藤葡萄、覆卮山樱桃等农副产品为核心,依托农家乐和旅游景区,发展以鲜果采摘、农家体验、山水鉴赏为内涵的休闲旅游,打造宜品、宜养、宜游、宜娱的天然旅游品牌。
上虞区旅游局局长夏明尧接受采访时认为,培育“四季仙果之旅”品牌,最核心的,就是要将农、旅、文、商各类资源融合互动,形成放大效应、综合效应。为此,上虞将节会、媒体、企业、市场等元素融合,建立品牌形象识别系统,针对细分市场重点推介,利用专业渠道广泛宣传,并联合企业招徕外地游客。另一方面,上虞投入巨资,将水果生产基地作为景区打造,新建和改造了大量乡镇道路、停车场、公车厕所等公共设施。据了解,除了每年不少于1200万旅游发展资金和2000万元农业发展资金,在“四季仙果之旅”的品牌培育上,上虞已经安排了逾6000万元资金。
品牌的创建,不仅让上虞一夜之间名声大振,好评如潮,而且给果农的销售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鸿发生态农业园区投入3000多万元,种植了樱桃、猕猴桃、葡萄、蓝莓等多种水果,老板陶中华从建筑行业转行而来,尽管对水果采摘游胸有成竹,但“四季鲜果之旅”的品牌影响力仍然大出其预料。4月份,正是樱桃首次采摘,潮水般涌来的游客让他难以招架。
丁宅镇十年前发展桑果种植,每到销售季节,政府和果农都提心吊胆。“四季仙果之旅”开启后,小镇人气大增,农家乐遍地开花。每到下班,城里人都开着车,带着孩子,前去体验采摘的快乐。桑果面积从200亩发展到1000多亩,价格最高时卖到每斤40多元。
“四季仙果之旅”不仅让上虞农业转型升级,同时撬动旅游业逐渐从单一观光型向休闲、体验、商务、度假等多功能复合型转变。去年,上虞接待国内外游客超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60亿元。由此带来的三产结构的深刻变化,其中三产占比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
融合:农业转型的方向
余杭和上虞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所做的实践,在浙江省农业厅总农艺师王建跃看来,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农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但怎么转,转到哪里去,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像浙江这样人多地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以农业为基础,发展休闲观光,实现“三产融合”,应当成为农业转型的方向。
至于如何转型,王建跃认为,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所突破:
余杭毗邻大城市,有大量潜在的消费者;同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三产融合”发展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对工商业主而言,这是投资农业不可多得的宝地。但是,农业投资回收慢、效益低、风险大,尤其是当前,流转土地无法抵押贷款,设施用房又没有法律保障,导致工商业主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因此,余杭出台建设用地政策可谓最大的利好,是激发工商业主投资农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定海神针”。
上虞生态环境一流,农产品丰富,一年四季水果不断,但没有大城市作依托,没有工商资本的溢出效应,果农大多是“一亩三分地”的小农,缺乏组织,缺乏营销手段;与此同时,水果是时令性经济作物,难以运输,容易腐烂,一不小心,果农往往遭受重创。在此背景下,上虞整合资源,精心组织,统一创建“四季仙果之旅”品牌,以旅促农,以农带旅,可谓抓住了“三产融合”发展的“牛鼻子”。
王建跃认为,两条道路各有千秋,各有所适。余杭的做法市场化倾向明显,通过政策激发工商业主的投资热情,达到“企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目标。所要注意的是,必须引导企业和农户进行有效的利益联结,让农民享受更多的来自“三产融合”的利益;上虞的做法凸显了行政的力量,对农民增收具有十分直接、十分明显的作用。但必须注意培养主体,发挥主体的经营积极性,为“三产融合”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