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卖难”背后的发问
- 发布时间:2014-08-26 08:29:50 来源: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农产品“卖难”背后的发问
(接1版)收购计价单位从“斤”改成了“吨”,再往后又改成了装载量为10吨的“车”,每“车”价格最少时只有500元。即便如此,大坝村完成销售的青笋也不到1000亩,最低的每亩收入只有250元,而种植成本则在2500元左右。7月20日左右,青笋销售开始基本停滞。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上门收购的客商彻底绝迹。
张学龙介绍说,今年全村仅青笋滞销一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750万元,这一数字在往年则是利润。加上娃娃菜等品种的损失,全村直接经济损失更大,大约为1200万元。为了弥补损失,没有完成销售的种植户忍痛拔掉地里的蔬菜,清理耕地进行复种。目前,约有2000亩青笋完成复种,大约在9月底上市。
据了解,永昌全县青笋和娃娃菜“卖难”的面积总共大约9000亩,主要分布在城关、焦家庄、东寨等几个乡镇,销售情况与大坝村相差无几。
二
青笋、娃娃菜出现卖难,种植户损失惨重,一时舆论哗然。
有人心存疑虑:为什么会出现“卖难”?农民蔬菜“卖难”为什么城市里的菜仍然很贵?
有人心中愤然:农民蔬菜“卖难”,肯定是政府干部“三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干出来的事情,让他们来解决。
有人陷入深思:农产品“卖难”不止今年有,以后怎么样才能让农产品销售“不难”?
有人四处呼吁:赶紧想办法啊,农民挣钱多不容易,快帮帮他们。
……
这些议论,或激烈,或理性,尽管立场不同,观点各异,却均对永昌青笋“卖难”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在市场经济里,“卖难”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市场现象,没有谁能够真正彻底消除这种现象,农产品也不例外。但人们不难发现,相对于其他商品“卖难”,很多人对农产品“卖难”的关注,更多的是一种对农民的同情和保护。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薄弱领域,农民是弱势群体。因此,人们以同情和保护农民的心态来关注农产品“卖难”,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农产品“卖难”以前存在过,现在依然存在,以后也不会完全消失。农产品也是商品,参与市场交易就得遵循市场规律,接受市场竞争,承担市场风险。
由此,我们不由得发问:人们是否真正理性看待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农民究竟还是不是市场主体?又怎么样看待农民面临的各种“卖难”,谁来为这些“卖难”埋单,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农民“卖难”?农民种什么,有的地方政府部门曾经强制过,但现在这种现象很少了。如今,农民种什么,由自己说了算。农民一出现“卖难”,舆论就把“板子”打在政府身上,那么政府该不该成为农民参与市场的“保姆”?这些问题,从小的方面来说,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从大的方面而言,则关系着“三农”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