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媒体热评:稳增长应重改革而非刺激

  • 发布时间:2014-08-20 08:58:14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稳增长应重改革而非刺激?

  ■ 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 顾鑫

  近来,由于经济增长呈现基础尚不牢固的迹象,“微刺激”政策将要加码的预期逐渐升温。分析人士认为,深化改革需要稳增长托底,但稳增长与促改革不能截然分开,只有加快推出深化改革的举措,才能更好地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更好地对冲经济增速下滑压力。将稳增长等同于“微刺激”是对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误读。如果过于强调出台刺激政策而淡化改革,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政策空间越来越小,贻误改革良机。

  今年以来,虽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上半年依然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答卷,有力回击了海外唱空中国经济的言论。但不能回避的问题是,稳增长越来越频繁,对于经济的提振作用却似乎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态势。例如,市场看到二季度稳增长政策见效,于是就预期三季度经济增长形势应该会更好,而近日公布的部分7月份经济数据低于预期。虽然不能以一时的部分数据来给经济走势下结论,但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尚未见底已得到较为明确的呈现。市场人士预期,“微刺激”政策将要加码,尤其是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开闸“放水”,基础设施建设则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不可否认,当经济增速跌破底线或者面临跌破底线的风险时,稳增长政策应当加码。然而,当前亟需澄清的一个认识误区是将稳增长与“微刺激”等同起来。事实上,稳增长政策应当包含“软”和“硬”两个层面,“硬”的层面是短期刺激,见效快,但需要不断“用药”,难以持久;“软”的层面则着眼长远,深化改革,见效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它是治本之策,相比之下更加重要。

  “微刺激”虽然见效快,但政策空间正越来越小。从货币政策来看,全面宽松政策的推出可能导致房地产泡沫再度膨胀和加快破灭,并带来更深的结构性问题,而着眼于调结构的定向宽松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事倍功半,低于预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两难境地。至于以基建投资为主要手段的投资拉动模式,短期内还可以担当大任,但基建投资在高基数上的高增长难以持续。假设今年经济增速能够实现7.5%,明年的稳增长压力无疑将更大。稳增长的刺激措施出台越来越频繁,恰恰显示出经济增长对于刺激措施高度依赖。

  稳增长更要着眼于改革。稳增长与促改革不是一对矛盾,两者并行不悖,甚至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稳增长是给促改革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而只有真正深化改革,才能使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康复,激发有效需求,经济增速才能真正稳住。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尽管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但从就业指标看,经济依然健康,改革面临较好的宏观环境。下一阶段的稳增长政策应围绕深化改革来拉动内需。一是通过推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来提升长期经济增长潜力,推进科技体制、教育体制、财税体制改革,具体包括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等。

  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除以城市的扩张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外,更要以农业人口市民化带动更多的投资、消费,这需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如果进城的农民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其消费等各方面的支出能力必然较弱,而要激发这一块需求,征地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方面都亟待完善,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投入亟待加大。

  三是进一步激发中小微企业的活力,推进金融改革、国企改革等。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应加快设立民营银行,创新适合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抵押、担保等方面的制度,推进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四板挂牌,给相关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国企改革除推进引进社会资本、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外,更要剥离竞争性领域国企的政策补贴,让国企、民企同等竞争。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企应退出市场,应加快建立破产、转产退出机制。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