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创新的能量裂变
- 发布时间:2014-08-20 03:32:41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唐园结 郝凌峰 孙永健 通讯员 张国文
漫山生绿,绿野藏金。站在河北省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葫芦峪产业园)最高点百仙坨放眼望去,那满目的荒凉不见了,那满山的石头隐去了,那满眼的混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如行云流水,蜿蜒曲折的山道四通八达,万亩优质核桃园郁郁葱葱……
山还是那片山,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是什么改变了平山县荒山荒坡的刻板印象?葫芦峪产业园开发者怀揣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梦想,通过大规模土地经营权流转,高标准规划开发建设,让农业综合开发创新的能量产生“裂变”,给山区农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原来“望天收”的岗坡薄地变成了丰产的水浇地,大片的荒山、荒坡变成了高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条太行山区岗薄次地生态治理与发展现代立体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的道路清晰可见。
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葫芦峪产业园调研时说:“农业园区是农民致富的‘聚宝盆’。农业是个‘大金矿’,它不像工业的矿山,有枯竭、挖光的时候,农业这个‘矿’是永不枯竭的。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发展让大家坚定了这个信心。”
多要素结合催生农业综合开发效能——
土地经营权流转将零散的荒山荒坡资源整合起来,规模开发经营让农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科学整体规划和科技注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高效跨越
“我们全村耕地只有931亩,人均只合1亩多,却根据地块远近、肥沃程度等分为了8类。也就是说,每家都按类别分到8块地。这样的确很公平公正,但对耕作效率、效益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谈起当初的情形,平山县王坡乡下峪村支部书记焦社增满脸的无奈。
王坡乡地处太行低山片麻岩区,荒山荒坡面积大,但石厚土薄、不宜耕种。长期以来,山场使用权基本都归农民一家一户所有,一面山坡多家分,农户觉得不值得开发或无力开发。由于土地产出有限,当地农民生活较为贫困,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
土地零碎、土壤贫瘠、山多地少……这些看似无法破解并长期困扰王坡乡农民发展致富的问题,经过葫芦峪公司大规模造田和园区建设后彻底解决了。小块儿地变成了大块儿地,荒山、荒坡变成了层层梯田,农民变成了家庭农场业主,传统的小农经济变成了现代化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园。所有这些变化都源于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民和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政府支持,这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让老区平山的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葫芦峪产业园的当家人、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涛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一直在为改变家乡面貌积蓄能量。在外打拼挣了钱后,他就考察了数十个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2007年,我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老家流转了3万亩荒山、荒坡进行开发。”
土地资源整合是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前提,然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那里撂着、荒着没事,但是你要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拿过来,农民不会轻易同意。
对此,刘海涛深有感触:“在土地流转这个问题上,宁可公司吃点亏,也绝不能让乡亲们吃亏,公司流转土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乡亲们富裕起来,不是为了和乡亲们争利!”
为了将农民手中的土地和山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公司因地制宜采取“股”、“租”、“购”、“换”等形式整合土地资源,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
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刘建中介绍说,“股”就是入股,对于分配到户和大户承包的荒山、荒坡,邀他们以地入股,实现最低保障之下的按股分红;“租”就是租用,对园区内的一些沟岔土地,每亩按质计价给予土地所有者每亩600元到1200元不等租金;“购”就是购买,对于目前由集体经营的荒山,经过评估协商,由公司购买使用权;“换”就是置换,对于执意愿意自己种地,既不入股又不出让的农户,经协商后将其在项目区内的土地置换到项目区外,且交通便利、靠近村庄的地方。
就是通过这种既灵活又适用的措施,葫芦峪产业园取得了9个村的5万亩荒山荒坡的使用权,为规模化开发利用山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峪村61岁的村民刘明芳前年拿出自己承包的250亩荒山,入股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公司统一开发后种上了核桃树。“核桃进入盛果期前的5年,公司一年给我5万元;进入盛果期后,每年按收益分成,我占三,公司占七,每年保底是10万元。”刘明芳说,没想到当年花180元承包的这片荒山,现在竟成了“金山”。
“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可不是一句空话。刘建中说:“在土地流转中的每一个环节,公司都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流转前,通过乡(镇)政府和各村村支书、村主任,根据各村具体情况和村民意愿,在充分协商后达成协议。在流转中规范程序,制定统一规范的流转合同文本,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签订长期合同。
葫芦峪产业园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园区的规模大,所有初次看到葫芦峪产业园的人无不被它的规模所震撼!刘海涛说,要改变家乡面貌,必须规模开发,小打小闹起不了多大作用。规模开发不仅让小块地变成了大块地,让广袤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蔚为壮观的层层梯田,而且还为实现传统小农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创造了条件。
“我为什么要搞大投入和采用先进科技?这其实就是弥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和科技两个短板。我认为,只要把这两个短板补上,农村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就会被激活,农村经济就一定会快速发展,公司也一定会挣钱。”对农村经济形势的分析刘海涛有自己的见解。
为了实现高起点,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公司先后花费100多万元,聘请河北农业大学规划设计院、燕山大学规划设计院等机构,为园区编制了详细的发展规划。他们还聘请全国知名的核桃技术专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担任技术总顾问,并由李保国牵线将公司的核桃基地定为河北农业大学的教研基地。此外,他们还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该院院长王慧军多次带领有关专家到葫芦峪进行技术指导,并将园区定为该院的综合试验基地。
“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的过程。搞现代农业,起点一定要高。”刘海涛说。在科研机构的指导协助下,葫芦峪产业园在改革生产关系的同时,实现了高水平规划、高标准设计、高科技支撑,大手笔、高标准修山造地,用科技改造农业,使得这片荒山深深烙上了“现代农业园区”的印记。
“荒山荒坡为什么荒?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土层瘠薄,二是干旱缺水。为了破解这两个问题,公司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建设了‘隔坡沟状梯田’,就是保留住原来的坡面,在此基础上开挖水平沟,一米半深,一米到两米宽,沟里全部垫上表层风化了的好土,再用鸡粪做底肥,加上完善的水利设施,基本上种啥长啥。”公司技术负责人梁红霄介绍说。
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葫芦峪产业园的水利配套设施也自成体系。产业园内的塘坝按地形分区域配置,扬水站与蓄水池配套,并通过输水管道延伸到每棵树苗的根部。“园区的灌溉水源也是‘双保险’,塘坝里的水用完了,还有备用机井。每棵核桃树下都有一根黑色的细水管,这种根部小管注流的灌溉方式,既节水又省力。”梁红霄说。
为什么要选择薄皮核桃作为主要栽植树种?在这里开展技术咨询的李保国告诉记者,一方面是核桃市场价格高,河北农大在这方面有技术优势,可以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核桃可以和杂粮、苜蓿、药材进行间作,从而充分利用土地,增加产出。此外,梯田边沿种植苜蓿,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又可以给养殖业提供优质饲草。葫芦峪产业园的种植结构科学合理,保障了产业园的高产出,这就是科技发挥的作用。
多方利益联结带来政府、农民、企业和谐共赢——
“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方式,使参与产业园管理的村民鼓起了腰包;企业投资、政府扶持则实现了工商资本与政府投入的有效对接,取得“政府得绿、农民增收、企业获利”的效果
“我在产业园管着一个家庭农场,包着树、养着鸡、管着花,一年能挣四五万元,还不耽误做家务和自家的农活。”下峪村村民熊四妹提起在园区的收入很是自豪。
熊四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家负责管理的农场共有2000棵核桃树、1800只鸡,一棵树一年的管理费14元,2000棵树一年有2.8万元的管理费,每只鸡一年的管理费是1.1元,1800只鸡一年有1980元管理费。除此之外,她还可以在园区打点零工,一年可以收入4万多元。
像熊四妹一样,葫芦峪产业园里一共有130多个家庭小业主,年管理费和工资收入都在3万~5万元。
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是葫芦峪产业园的一个创造。葫芦峪产业园建成后,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做到既实现园区的统一标准管理,又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葫芦峪公司设计出了独特的“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管理模式。
刘建中介绍,公司将园区划分成50亩一个单元的家庭农场,并将家庭农场承包给一户农户,要求承包农户按照公司的统一要求和标准进行管理。公司根据每一个家庭农场的管理情况和产出情况对承包户进行付酬。
“葫芦峪产业园其实就是一个高标准小型家庭农场孵化器,小型家庭农场就是我们园区的‘产品’。”刘海涛在介绍“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管理模式时形象地比喻道。
如今在下峪村,一户管理一个50亩的家庭农场,农户只负责按照园区的要求进行田间管理,其余所有环节由园区负责,农业分工愈加明确。原来很多抛弃农业出外打工经商的村民又回来‘种地’了,成了园区的工人或家庭农场业主。
种地的人没有变,只是身份发生了变化,由“小农业主”变成了产业园的“家庭农场业主”或园区工人,这种身份的变化体现了农业经营体制的趋势。
带动农民增收是刘海涛最看重的。他曾多次表示,园区经过前期的经营铺垫,最后实现赢利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同时带动周边的乡亲们致富。
据葫芦峪产业园提供的数字,目前包括小业主在内,常年在园区上班的农民共涉及农户263户。去年,加上工资收入、租金收入等,这263户总收入655万元,263户共有人口974人,人均纯收入6834元,远高于王坡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214元的同期水平。按照规划,到2015年园区将至少吸纳1000名农民就业。
受到园区辐射带动的还有附近的村民。赵美合是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的股东,也是葫芦峪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告诉记者,为了保障葫芦峪农业产业园的市场销售,发挥产业园的品牌、服务和协作功能,葫芦峪公司通过葫芦峪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平山县的农业种养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各类商业销售主体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并和平山县的很多农业专业合作社一起成立了联合社,在平山县建立起了一个规模非常庞大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体系,把平山县农民组织起来,合作共赢。
“我家有一个核桃园,由于我不懂核桃树的管理技术,原来的核桃产量和质量不是很好,去年我加入葫芦峪合作社后,合作社派技术人员对我进行了技术指导,核桃的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而且,合作社还对我的核桃进行收购,我现在不用为核桃销售发愁。”宋西冶村的核桃种植大户宋仁义告诉记者。
赵美合说,一些养殖户社员缺乏场地和饲草,合作社就利用葫芦峪农业产业园的优势为他们提供场地和饲草,同时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若社员资金不足,合作社还可以帮助提供部分资金,帮助社员发展壮大。
当地农民的收获不仅是金钱上的,还有科技水平的提高。“一把锄头一张镰,一个背篓用一年。以前种地,基本是靠天,根本谈不上什么科技含量。我种了大半辈子地,现在才算入了门。”王坡乡樊土沟村村民樊书亮在园区承包管理着50亩核桃树,两年多的经历让他对种地有了新的理解,从核桃的矮化密植、有机肥料的使用,到什么是有机食品,樊书亮说得头头是道,“公司有专门的技术员进行指导,我们一边干一边学。吃什么饭长什么心眼,只要用心学,过不了几年,我们也能成为‘土专家’!”
现在,大学里的专家、教授经常到产业园的田间地头对我们进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种田。我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科技下乡’!”王坡乡的村民刘国书说。
“葫芦峪模式”的核心之一是工商资本先期介入。刘海涛不等不靠,不一味“惦记”扶持资金,义无反顾地投入农业。也正是他的“义无反顾”,让当地政府看到了诚意和抱负,也开始了对葫芦峪不遗余力地支持。
“一个好汉三个帮。政策向主体倾斜、项目和资金向规模经营集中,目的就是在扶持这些农业园区做大做强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带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平山县委书记李旭阳说。
“2012年底,是我们资金最紧张的时候,每亩3万元的开发造地成本让企业喘不过气来。”回想起当时的情境,刘海涛的感觉就像是好不容易挖到一个“聚宝盆”,可自己却力不从心“抱不动”,只能干着急。
关键时刻,经政府牵线,平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给企业送来了“及时雨”。在园区没有有效抵押物的情况下,联社积极联系担保公司,分两期为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了3800万元的担保贷款,解了刘海涛的燃眉之急。
广阔的山场适合发展散养柴鸡,平山县畜牧水产局为葫芦峪现代农业示范园免费提供了3万只太行柴鸡鸡苗,力争打造河北最大的柴鸡散养基地。该县畜牧水产局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柴鸡散养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他们与园区共同探索“大规模、小群体”的散养模式,控制单位面积柴鸡散养数量,避免过度破坏植被。
去年,葫芦峪公司引进了最大的战略合作投资者——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并建立了联合办公机制,进行深度合作。
据了解,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和河北省供销社战略合作的近期目标是,继续探索和发展“葫芦峪模式”,双方合作投资1亿元在太行山区建设3000亩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探索土地流转、公司、合作社与农户利益联结、互利共赢的“葫芦峪模式”;借助葫芦峪有机核桃的品牌优势和现代农业开发模式,注册成立由河北省供销社控股、以葫芦峪核桃专业合作社为骨干的河北省核桃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在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参与下,葫芦峪农业园区取得了王坡乡5万亩荒山荒坡的使用权,涉及9个村的5000多名农民。目前,公司已在葫芦峪累计投入资金2.56亿元,修建各类塘坝16个,蓄水池32个,修筑道路68公里,建设整理高标准梯田1.35万亩,栽植核桃树48万株。初步建成了以葫芦峪为核心的10万亩高标准核桃示范基地。
多重效益叠加惠及山区生产生活生态——
开发荒山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辐射周边实实在在带富了村民,葫芦峪农业园区的治山经验和全产业链条发展模式给了农民一个“聚宝盆”,也将给太行山系上一条“金腰带”
许多人到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参观考察时心里都藏着一个问题:“葫芦峪模式”到底有没有发展潜力?能不能够长期稳定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
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王新荣对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了深入调研后认为,“葫芦峪模式”通过对荒山荒坡开发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资本、科技、市场等多个经济发展要素,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催生了多个经济增长点,这些经济增长点是葫芦峪农业产业园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同时,葫芦峪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也让政府找到了支农的最好切入点,实现了政府与农业的高度对接。这些都是保障“葫芦峪模式”可以长盛不衰的重要支撑。
平山县农开办主任齐国利认为:“葫芦峪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资金、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和农村集中,必然会让农村的经济业态产生重大变化,必然会促进农业和农村大发展,彻底改变农业、农村的落后面貌。”
他们对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分析在实际当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以下峪村为例,通过大规模的荒山荒坡开发,该村的土地比原来增加了很多倍。原来是一人一亩多地,现在人均四五亩地,等村里山地全部开发完成后,村里的耕地基本上可以增长10来倍,可以达到一家一个50来亩的家庭农场,按现在的经济收益测算,一个家庭农场就可以为一个家庭一年至少贡献四五万元收入。
下峪村村主任刘言文告诉记者,下峪村除了土地增加可以为村民带来经济增收外,园区搞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力。他原来也在外经商,前年和村里几个年轻人回来后承包了葫芦峪公司的一些开发工程,不仅为家乡的建设出了力,而且自己也挣了钱。
刘言文介绍,到目前为止下峪村共向葫芦峪公司流转土地和坡地1.2万多亩,流转率达到了90%以上,每年的流转费是200万元,全村500多口人,平均每人每年可以拿到流转费近4000元。目前村民共承包家庭农场50来个,每个家庭农场一年可以拿到5万至8万不等的收入。等村里的坡地全部开发后,可以建设家庭农场100多个,按一个家庭5口人计算,基本可以达到一家一个50亩的家庭农场。
变化不仅限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包括对环境的改善。目前,公司正在治理下峪村中的一条倒满垃圾的泄洪沟。“将来还要在泄洪沟里盛上水,水沟两侧栽上树和花草,把这里变成村里的水上公园。”刘言文说,“葫芦峪公司还计划投资100多万元为村里修建超市、戏楼、养老院和卫生室。另外葫芦峪公司还计划用每平米800元的价格将下峪村的旧房子收购后拆除,重新规划建设新民居,并按每平米800元的价格卖给村民,等于是免费为村民建新房。”
王坡乡党委书记姜明芳对葫芦峪公司给乡里带来的巨大变化感触颇深:“通过葫芦峪公司的大规模开发,把以前的荒山变成了高产出的良田和‘花果山’,不仅农民们富裕了,而且环境也绿化了。照着目前的开发速度,用不了多长时间,王坡乡的老百姓就可以整体富裕起来!王坡乡的整体面貌就会根本改变!”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葫芦峪公司形成了一套“快速整合各种经济资源,快速复制葫芦峪农业产业园”的荒山荒坡开发模式,所以,葫芦峪公司到哪里开发,哪里的农业、农村面貌就会很快发生显著的变化。
去年,葫芦峪在保定市阜平县和曲阳县流转了大面积的荒山荒坡进行开发,项目所在村的面貌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很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影响还将继续扩大。记者了解到,河北省供销合作社正在委托中国农业大学规划科学研究所拟定《太行山燕山绿色屏障生态产业带规划》,根据这个规划,通过京津冀三地协同合作,河北省供销社将以“葫芦峪模式”为依托,建设高效特色种养基地,为京津下游产业提供有机生态原料。同时,加快产业园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产业孵化园建设,有重点地承接京津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工外包、企业转移项目,达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整体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保障水源、食品安全的目的,在广大太行山、燕山地区探索出一条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刘海涛也向记者透露了葫芦峪公司下一步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公司计划在河北省太行山东麓浅山、丘陵地区的片麻岩荒山荒坡地,推广、复制并进一步完善葫芦峪公司的治山经验和全产业链条发展模式,通过3至5年努力,投资500亿元,造出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其中100万亩生产面向京津冀大市场的有机农产品,其余400万亩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预计项目建成后,整个项目区年纯收入1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刘海涛说,这个项目是一个生态、高效、带动能力强、影响广泛长远的农业项目,呈条带状分布,叫做太行山“金腰带”项目。
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引来了中国生态金穗有机农业集团、绿宝露等知名企业的合作和加盟,绑定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与下游相关市场主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深度融入了市场。
我们期待着“葫芦峪模式”在更多地区开花结果,期待更多农民因此走上致富的道路,期待连绵起伏的太行山早日系上“金腰带”。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