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借水 宜宾“生”地有方
- 发布时间:2014-08-19 10:34:14 来源: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许静 赵若言
全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共计1.5万亩,分到10个区县,每个区县只有1000亩左右。
这就是目前宜宾市的用地现状。
如何突破?
宜宾通过“上天”、“入地”、“借水”,走出了一条立体“生”地之路。
三“生”法则每年洞开近万亩空间
8月6日,宜宾临港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6栋标准厂房内的14家企业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工。建设标准厂房的项目负责人蒋贵洪说:“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去年7月投入使用,一抢而空。”以标准厂房为载体,强化立体型用地方式,突破了土地局限。向天上要空间,是宜宾“生”地的第一招。
企业也主动“借天生地”。丝丽雅产品库房由平房改造成3层楼的“立体厂房”,原来的产品库房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库存量3000吨,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经过重新设计后的库房建筑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库存量达到1万吨。“第二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招,就是用好地下空间。”宜宾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廖勇说。6月底,宜宾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第一次将如何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写进政府文件。《意见》对地下建设用地的出让方式、出让价格、如何完善出让手续等都做了说明。8月7日,站在宜宾市一中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上,宜宾市一中基建办主任李光春指了指脚下告诉记者,脚踩着的是一个地下3层的义乌小商品城,李光春又围着运动场画了个圈,“这一整片地,以前都是河滩。”
积极实施河滩地整治,向水中要地,是宜宾妙用空间的第三个“绝招”。这几年,通过实施金沙江中坝段、菜坝组团岷江河段整治工程,在增强防洪泄洪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城市用地和耕地3000亩以上。
据宜宾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管理科科长桂华林介绍,该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5万亩,但宜宾实际可以使用的新增建设用地可达2万-2.6万亩。“这其中多出的空间,就是依靠这三‘生’法则。”
一企一策收、改、转三招盘活存量
8月6日,记者在宜宾临港开发区一角看到,200多亩土地上,除了零星几栋职工宿舍和一排生产车间外,其余地方一片荒芜。“每次来这里都很气愤!”廖勇说,这一片有近80亩地囤而未用,建成的建筑面积只占应建成面积的43.5%。
应对方式是强硬的:收回土地使用权!该公司将退出206亩低效用地。
去年底开始,宜宾市国土资源局启动各区县低效用地大清理行动。经过广泛调查之后,宜宾打出了一套集追加投资、改造升级、整合重组、退二进三、协商收回土地等各种方式于一体的“组合拳”。
宜宾天力化工有限公司原为化肥生产企业,一直以来产出效益都十分低下,南溪区国土资源局去年向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书。企业开始寻求出路,引进恒达公司进行联营——由天力化工有限公司提供土地,恒达公司提供资金,对原有产业进行改造提升,迈出就地转型的步伐。“这就是改造升级与整合重组并行的案例。”桂华林说,总结起来就一个字:改。
还有一招:转。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在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土地由此实现从低集约度向高集约度利用方式的转变,不仅达到最佳资源配置,也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合理利用。近年来,宜宾市中心城区内的叙府肉类、红丰实业、天原树脂厂等一批企业均搬离城区,腾退出约6000亩土地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优化。
“截至目前,每一个区县都有盘活案例。清理低效用地行动还将持续进行。”廖勇说。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