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票房过亿 值得炫吗

  • 发布时间:2014-08-17 06:13:2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如果任由投机心理恣意而为的话,国产电影恐怕真会穷得就只剩下钱了。

  纵观近期上映且票房过亿的电影,上映前后均制造了各种热门的话题效应。像《后会无期》和《小时代3》伴随的是郭敬明和韩寒的影坛PK;《京城81号》炒热了“鬼宅”;《白发魔女传》则大秀黄晓明和范冰冰的“火热激情”。相比之下,《绣春刀》虽然称不上是一部上等佳作,但它至少讲述了一个线索清晰、脉络流畅的故事,其艺术质量也高于同档期的影片,可由于没有营造什么话题,《绣春刀》上映4天仅收获3500多万票房。究其原因,片方总结为“粉丝不够,话题不强”。

  借粉丝和话题进行炒作的现象如今在电影界愈演愈烈。在“无话题不票房”思潮的主导下,国产电影变得越来越不需要太多含金量和专业性。由于找几个粉丝、制造点话题就能轻松赚大钱,许多资本也竞相逐利,纷纷“围剿”影视这片“红海”,使整个行业中的投机者和“一锤子买卖”越来越多,“非职业化”的现象和行为比比皆是。此外,过去以剧本和故事情节为轴心的传统拍摄思路也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粉丝中心制、演员中心制,谁红谁当导演,谁火请谁演戏,就连电影的情节脉络也根据能制造粉丝效应和话题的人物而设定。在这种浮躁的商业氛围下,一些原本踏实做电影的人也逐渐丧失了信心,开始走低端、恶俗和不专业路线来迎合观众。在资本的裹挟下,电影的商业气息日渐浓厚。

  当然,影视业得到资本和社会各界的垂青并非坏事,粉丝文化的介入也无可厚非,毕竟一部电影的纯粹性并不是只有祛除一切商业性才能够实现,但商业介入应以尊重电影作为精神产品的第一属性为前提,如果本末倒置,则适得其反。近些年,国内的电影市场空前活跃,电影的产量和票房收入明显提高,可电影的整体质量却未同步跟进。

  近日,一份“66位国产过亿票房排行榜”出炉,在这个榜单上,跻身票房过亿导演前三名的居然是徐铮的《人在囧途之泰囧》、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和郭敬明的《小时代》,就连饱受诟病的《富山春居图》也赫然在列,位居第二十七位。整个排行榜佳作寥寥,除了好莱坞影片和几部国产获奖影片外,大都是一些经炒作上位的爆米花电影,没有几部能经得起反复咀嚼和推敲,许多都不能与过去的传统老电影相媲美。对此,某业内人士直言,国产电影的物料质量已下滑到了2008年的水准。

  造成国产电影质量下滑的原因与整个行业的浮躁、唯金钱论有关。如今,中国电影的硬件环境越来越好,影院越盖越豪华,屏幕数越来越多,但软环境却差强人意。在一些行当仍以GDP论英雄的当下,电影界充斥着种种乱象,制造话题、相互吐槽、掐架营销、展开骂战等幕后之功层出不穷,一些电影尽管在市场上大卖,短短几天票房破亿,却往往是只见电影,不见文化,理想和情怀更是淡出屏幕之外。如果任由这种投机心理恣意而为的话,那么,这个领域必定会充满不公平竞争,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从目前来看,国产影片的数量和庞大的市场体量已达到了历史峰值,但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全年没有生产出几部像样的精品,口碑失意、市场得意的分裂现象却层出不穷。电影的审美标准逐渐转向为一种商业标准,很多电影人连头脑清晰地讲故事、按照电影艺术和美学谋篇布局、遵循电影规律搭配取舍这一基本能力都不具备,却同样在这一行业赚得盆满钵满。面对这一状况,在资本道路上狼奔豕突的电影人真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拍摄的影片是否配得上亿元票房?没有粉丝和话题做噱头是否就拍不出有情怀的电影?中国电影是否已到了该适当降低发展速度,理性研究单片质量和主流价值传播的时候?如果不认真思量这些的话,国产电影恐怕真会穷得就只剩下钱了。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