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鲁甸,那一片平静的花椒

  • 发布时间:2014-08-17 06:13:2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花椒救了不少人。有人,就有希望

  平静的花椒,是过去生活的延续,也是未来生活的开始。他们的希望,将不止寄托在花椒之上

  花 椒

  不少房子已化作瓦砾,而漫山的花椒还在散发着浓烈的香气。

  鲁甸地动山摇之后的第二天一早,龙头山镇龙泉村村民、67岁的石应龙和老伴唐其芬一起,来到村口的桥上,晾晒震前从山上采下的花椒。时间依然在黄金72小时之内,龙头山向外的路也还没通,从鲁甸县城刚到这里的人,有许多刚走过近10公里的山路;已在震区的,正忙于搜救抢险、医治伤者、搬运物资、寻找财物。在忙碌的氛围里,老两口显得尤为平静。

  花椒,本是鲁甸人改善生活的希望。和玉米、马铃薯一样,花椒是不多的几种适合鲁甸山区种植的作物之一,收益也是最高的,比玉米1亩要多收三四千块。种花椒需要耐心,两到三年才能挂果,大概5年后才能丰产。有耐心的鲁甸人,在住处附近的山坡上种下了密密麻麻的花椒。

  地震之前,正是花椒成熟的时节。漫山遍野的花椒,不仅吸引了龙泉村里的劳力,还引来了附近村子的雇工。地震时,只有一部分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山下的家里。幸运的是,种花椒的这片山没有发生滑坡,地震时在此劳作的人们大多只是受了轻伤。如果地震晚来哪怕一个小时,大部分人就会收工,回到自家屋里吃饭休息。那场面,让人不敢去想。

  地震之后,花椒又成了很多鲁甸人延续生活的念想。不少房子已化作瓦砾,而漫山的花椒还在散发着浓烈的香气。石应龙老两口仔细挑出混入花椒的石子和土块,只要有太阳,大半天就可以晒好了。他们说,今年收成不错,在地震之前,他家已经卖了大约1000元的花椒了。由于地震前的暴雨引发泥石流,冲毁了下桥的道路,他们脚下的这座桥已被弃用,成了天然的晒场。

  花椒不等人,必须及时晾晒才能保证质量。之后的几天,老两口和乡亲们也逐渐从地震的惊魂中缓过神来。原来晒花椒的场地多成了废墟,他们就见缝插针,利用废墟间的空地,甚至是在被烈日炙烤得干燥的河床,所有能够利用的地方都晒上了花椒。

  和左邻右舍一样,53岁的姜玉宁家的屋子全部倒塌。她在原来的院子里铺上带着绿叶的花椒,远远望去,犹如残垣中的一片绿洲。地震时,她正跟5个雇工在山上采摘花椒。她的儿子女儿平时都在深圳打工,听说家里遭了震灾,立马买了生活用品回来看她。姜玉宁说,家里的东西都被压在废墟里,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要是有人来收,这些花椒能卖将近1000块钱,她就能换点平常用的东西了。

  60岁的叶春会每隔几分钟就会催促儿子康运华想办法,从废墟中刨出自家的花椒。康运华并不着急:废墟埋着不少比花椒更加重要的东西,比如房产证、身份证。虽说房倒屋塌,但儿子康绍奇自己爬出了倒塌后的土房,侄女也被及时赶来的民兵解救。家人都在,其他的事情,可以慢慢来。

  援 手

  劫后余生的人们,得先参与搜救、搬运物资,尤其要先弄点水。

  是的,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慢慢来。

  对于劫后余生、惊魂甫定的震区人来说,能吃上饭,喝上水,有地方住,是最重要的;而在这些要务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水。

  虽然家里的房子受损并不严重,但21岁的叶富震后连续几天都没闲着。地震当晚,下起了大雨,他把自己的汽车让给村里的女人和孩子住,自己一夜没睡。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帮着救援人员一起寻找被压在废墟中的同村人。几个小时里,他们挖出了3个人。遗憾的是,没有幸存者。

  正说着,叶富接了个电话,朋友陈旺家的水用完了。放下电话,叶富马上忙碌起来,把能找到的所有矿泉水瓶全都灌满了自家的井水。

  龙泉村本不是个缺水的地方,很多人家都有井,村边有小河流过,村中甚至还有一个纯净水厂。地震之后就不一样了。河水和大部分的井水都变得异常浑浊,人喝了容易腹泻,而水厂的地下泉也不再涌出。叶富家地势较高,打出的井水略有些变黄,但仍可饮用。震后头几天,由于交通遇阻,运到村里的矿泉水有限,叶富和家人就开始把家里的井水分给同村需要的人家。

  水灌好之后,叶富骑上摩托,三四分钟就开到了陈旺家所在的老街,老街上的旧屋在地震中几乎全部坍塌。停下摩托,陈旺和笔者爬上足有三四层楼高的残垣断壁,来到了陈旺家。云南消防玉溪支队的官兵们正在用电锯切开瓦砾中的房椽,帮助陈旺寻找掩埋其中的生活用品。毒辣的日头下,所有人都挥汗如雨地忙碌着,叶富送来的水,正是及时雨。

  送过了水,叶富就急着往家赶。走了两步,他指着一座房子说,在搜救的时候,他们发现这里压了两个大人和两个孩子,由于没有工具,他们只得向专业救援队求助。

  最初的搜救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叶富也没闲着,他和十几个同龄人自发去村口河边帮忙运送物资。地震之后,村口的公路桥不能通车,装满物资的车辆只能停在河对岸。叶富和同伴们肩扛手提,走过小桥,把各种物资“蚂蚁搬家”运到救灾指挥中心,交给政府部门统一分发。当时,物资算不上充足,但叶富并没有沾“近水楼台”的光。他说,东西就那么多,如果我先搬回家了,别人怎么办呢?

  不管是在废墟上攀爬,还是骑车在街上穿行,叶富都动作飞快。他总有很多事要做,甚至没有时间坐下来说句话。他总是对笔者讲,你要去哪里,我送你,边走边说。对于以后的生活和家里的生意,他平静地说,还没有想好。他说,地震了,得先参与搜救、搬运物资,给朋友们送水,得先弄这些事。“有些人在外地打工,就像陈旺,回家发现家里房子全塌了,怎么办?先要帮他们找个住的地方。有的人家里有人遇难了,也要帮他们料理一下后事。地震是没有办法的事,但生活还得进行下去。”

  白天做事,到了晚上,叶富一家人也要回到安置点过夜。龙头山镇龙泉村灰街子安置点接收了附近几千名受灾群众。在安置点,有和叶富一样闲不下来的人。11岁的欧任波就是其中一个。他听到附近的大喇叭里喊话“请大家帮忙搬物资”,就跟着一帮大人一起跑了过去。他先是扛起两箱方便面,转身就在人流中飞快穿梭。到物资存放处卸了货,他又原路折回,搬起一箱矿泉水。这回,纤瘦的他有些吃不消,脚步明显沉重了许多,还是咬牙坚持。一直跟在他身后一起劳动的,是他10岁的弟弟。在安置点安顿下来的人们,很快开始给乡亲们帮忙,有人半卖半送自家店里的服装和鞋子,有人把自家养的猪分给大家吃,有的带救援人员和志愿者到自家卫生间里冲凉。说到那些脚上磨起血泡的官兵,鞋店老板陈明晶就开始哽咽。笔者出门后,他默默地擦去了眼中的泪水。

  希 望

  向远处望,鲁甸的青山依旧,几度生离死别,花椒依然平静地挂在树上。

  余震依然在鲁甸时断时续。

  在数百位乡亲罹难之后,震区人该在哪里重新构筑家园?安置点已经有吃、有喝、有帐篷住,可人终究要有个安稳的住处,要有自己的家。

  最简单的想法是迁出,让当地百姓远离地质不稳定的地带,远离容易塌方的山坡,远离容易被洪水淹没的河边,住到相对安全的地带。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故土总是难离。第十四集团军乌蒙铁军政委朱江参与了鲁甸县火德红镇转移受灾群众和危险排除工作,他告诉笔者,老百姓根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就算余震不断,堰塞湖就在眼前,他们还是在犹豫:能淹到我们村,能淹到我们家的房子么?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都会从山顶、从安置点、从帐篷里跑回被震坏的房子里,他们觉得那才是自己的家。震得再厉害,堰塞湖再危险,那里也是自己的家。灾后转移尚且如此,异地安置的难度想必更高。

  如果不迁出,重建就是一个重要的选项。重建又谈何容易。村民的土坯房质量差,是人员伤亡的一大原因。住在这种土坯上架着木头的房子里,也是当地村民的无奈选择。村民种花椒,每户每年的毛收入在1万元到5万元之间。要建一座能抗震的结实房子,至少要花费6万至10万元。云南省目前也已做出规划,将在3年内投资700亿元用于灾后恢复重建。这对于并不算富裕的云南也不是个小数目,700亿元相当于云南省2013年GDP(11720.91亿元)的6%,同年财政总收入(2975.7亿元)的23.5%。另外,震区复杂的地理环境也为重建带来了困难,不仅增加了建筑成本,也增加了建筑难度。朱江说,单是一个行政村,就有几十个村小组,分散在二三十个山头的不同区域。这里山势陡峭,两个村组间海拔落差就能超过1000米,山路难走,交通十分不便。仅是去王家坡一个地方,下山进去要一个半小时,回程上山则要3个小时。

  无论如何,重建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地震造成的心灵创痛也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抚平。从山坡河谷上被毁的村庄向远处望,鲁甸的青山依旧。经历了房倒屋塌、生离死别,花椒依然平静地挂在树上。村民们继续晒着花椒,手里有活的时候,他们一般都少言寡语。遇难者的“头七”过后,废墟中成片晾晒的青绿色花椒已经越来越多。

  平静的花椒,是过去生活的延续,也是未来生活的开始。他们的未来和希望,将不止寄托在花椒之上。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