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路6家报亭再临拆迁 整治市容就得拆报亭?
- 发布时间:2014-08-08 15:22:17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北京书报零售八成靠报刊亭
整治市容就得让百姓读不上报?
以前,人们形容一座城市为“文化沙漠”,常举例称“街上都见不到报刊亭。”拆除报刊亭,也让爱读报的北京人深深担忧,北京这座文化之都会不会逐步走向“沙漠化”?
大屯路6家报亭再面临拆迁
继72家报刊亭被强制拆除后,昨天下午,大屯地区的6家报刊亭又接到了拆迁令。
“没有书面文件,没有安置地点。”报刊零售公司朝阳分公司经理成自力告诉记者,城管口头通知说报刊亭不能设立在主干道上,必须在一周之内清理,挪到“背街小巷”去,否则就要强制执行拆除了。“说是挪退,这附近根本没有再适合设立报刊亭的地方了。报刊亭搬到‘背街小巷’去和关门也差不多。”成自力说。
“让报亭搬到客流稀少的小区还不如就关张了。”在建外地区已经被强拆的报刊亭经营人屈志梅、崔美伶告诉记者,报刊亭就是在客流繁华地区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搬到偏僻的小区,市民就无法及时买到报刊。
便利店无法取代报刊亭
拆了报刊亭,市民去哪儿买书报?有专家认为,便利店将来可以取代报刊亭,代出售报纸杂志。
对于这种替代方案,业内人士却不乐观:首先,报刊亭是一个城市文化符号,哪怕经营下滑到需要代售饮料,报刊亭屹立在街头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标志,文化符号。
其次,便利店也无法取代报刊亭的功能。便利店主要功能是出售日用商品,有限的货架空间决定了杂志书报的品种和进货量会十分有限。便利店期刊大部分以时尚类、娱乐类为主,既无法提供丰富阅读资源,也不能兼顾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在国内已经实践的城市中,期刊进便利店反响并不好,许多人纸质阅读习惯被粗暴地打断了。
再次,便利店受地理位置限制,并不方便人们购买。对于骑车的上班族来说,进便利店需要停车、锁车,进店选购再排队付款,不如在报刊亭购买方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报刊亭经营人非常了解附近居民的阅读需求,进哪些刊物、数量多少都心中有数,许多报刊亭主有固定客户,代留期刊几乎是经常的事情,而这一点便利店也无法实现。
报刊阅读仍有大量需求
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统计,北京八成的书报杂志零售是通过报刊亭售出的。“独立书店也关张了,现在又拆了报刊亭,北京还叫什么文化之都?”记者注意到,不少质疑之声来自于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这也表明,目前在使用网络的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报刊亭仍有十分深厚的感情。
实际上,电子化阅读的普及与书报期刊的存在并不矛盾,人们在通过新方式获得信息的同时,仍对传统的阅读方式有依赖。更何况,还有许多中老年人、不能上网的人群,对报刊亭提供的精神食粮有着更切实的需求。
欧美国家的网络化进程比中国要高。但纽约仅在曼哈顿区就有200多个报刊亭,巴黎街道6个方向的大路口都有报刊亭,伦敦、柏林等城市的一些报刊亭还被装扮成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艺术品。报刊亭已经是这些城市血脉的一部分。
快评
报刊亭是舆论阵地
报刊亭的消失,既是市民文化生活的损失,也是党政机关宣传阵地的流失。
2004年4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等党报就开始在北京市城区部分报刊亭上摊销售。当时的新华社对党报进入报刊亭做了详细的报道,其中被采访的许多市民都表示,能在家门口买到党报是很方便的事情,特别是遇到一些重大的事情,就非常关心党报上有哪些报道和评论。
现在,城区报刊亭仍旧出售多种党报党刊。报刊亭既承担着为市民提供文化食粮的功能,也是党的舆论宣传的一个阵地。
对于党报进报刊亭,经济日报社发行部主任也表示:进报刊亭是党报扩大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过去单一的订阅模式转换为订阅、零售并举的模式,拉近了党报和读者的距离。
媒体聚焦
■北京日报
整治报刊亭不能光靠力气大
强拆报刊亭合适吗?显然欠妥。对一座城市而言,报刊亭既是文化地标,也是文明接口,甚至成为城市记忆的组成部分。从市民角度看,报刊亭既解决了一部分人就业,满足了很多人的阅读需求,还可以承担义务指路、便利饮食、街头监控等角色。作为体现城市亲和力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作为城市公共建设与便民服务的一部分,报刊亭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
■参考消息
城市对报刊亭应存感激之心
真正让人觉得“市容美好”的城市,必须是宜居的城市,要有让市民和游客感到便利、愉快和舒服的氛围。报刊亭填补了都市文化的空白,满足了大众的阅读需要,还解决了许多人的饭碗问题,这难道不是对市容、对城市最大的贡献?因为“卫生运动需要”,就弄得市民吃不上早点,因为“市容美观需要”,就弄得市民不方便买到报刊,这显然是一种“惰政”,以清除、取缔代替适当引导、管理,是因噎废食的表现。
本报记者 傅洋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