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财智 > 决策者 > 正文

字号:  

统计局局长解读中国经济:仍是全球增长动力之源

  • 发布时间:2015-09-29 15:32:03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保安  责任编辑:王斌

  近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复苏再现变数,全球股市、汇市、商品市场大幅震荡,面对新情况、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保持定力,主动作为,不断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集众智、谋众筹、聚众力,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信心和希望。

  一、中国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不搞强刺激,科学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一是工业生产基本平稳。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增速与上半年持平。二是消费增长稳中有升。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三是商品房销售继续回升。1—8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7.2%,比上半年加快3.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5.3%,加快5.3个百分点。四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五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1—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半年扩大0.1个百分点。六是服务业发展态势较好。1—8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初值为8.2%,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9个百分点。

  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同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动力加快孕育,“进”的因素继续累积。一是经济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比上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5.8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高24.3个百分点。三是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上半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7.1%,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9%,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3个百分点。四是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加快成长。1—8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旅游文化等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1—8月份,全国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5.6%,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25.1个百分点。五是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有序释放。1—8月份,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11.0%,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0%,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六是“双创”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19.4%,注册资本(金)增长43%。7、8月份,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继续以每天1万户左右的水平增长。

  由此可见,在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正向着预期目标砥砺前行。

  二、中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

  近年来,我国顶住了“三期”叠加带来的较大下行压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全球第一。2009—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8.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0%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高于同期美国18%的贡献率。步入新常态后,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2014年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3.3%,比2010年提升4.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仍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

  二是进口数量稳中有增。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同时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群体,进口需求十分旺盛。近年来,中国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尽管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导致进口金额下降,但数量稳中有增。1—8月份,中国粮食进口量同比增长24.4%,铜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增长12.1%,原油进口量增长9.8%。中国依然是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国家的主要出口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14年,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的进口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60%以上,占上述地区出口总额的近20%。

  三是出境旅游人数和消费金额快速增长。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不断攀升,海外旅游消费持续升温。2014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1美元,其中北京、上海、天津等7个省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2014年,出境旅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6%左右。中国游客既“游”且“购”,海外旅游消费总额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一,2014年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近30%,在全球国际旅游收入中的比重达到11%,拉动了相关国家的消费增长。

  四是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在美元升值、全球资本回流、流动性减少以及投资收益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却出现了新一轮的对外投资热潮。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231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2%,连续三年位列全球第三;今年1—8月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770亿美元,同比增长18.2%。这些投资主要投向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于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增强经济发展潜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还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与沿线60多个国家互惠互利、合作共赢。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达到137亿美元。今年1—8月份,直接投资额合计107亿美元,同比增长48.2%;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为544亿美元,增长33%,为稳定国际投资环境和带动被投资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中国经济也深受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之痛

  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有其内生主动调整的因素。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已步入发展新常态,一方面受资源环境和市场条件变化的影响,潜在增长率趋于下行,经济增长出现换挡;另外一方面,多年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逐渐显露,调结构转方式任务紧迫繁重。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阵痛陆续释放,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合理性,这必将为中国经济今后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巨大冲击。

  一是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导致中国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处在深度调整之中,呈现出低增长、不平衡、多风险的特征。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导致全球贸易低迷,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连续数年低于2000点的贸易平衡点,今年以来,基本上在500—1200点之间震荡。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在保护自己有限的国内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明显增多。受此影响,近年来中国出口压力不断加大,出口增速明显回落。2011—2014年,按人民币计价,中国出口额年均增长7.7%,增速比2002—2008年期间低16.5个百分点。今年1—8月份,出口额同比下降1.6%。

  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导致中国“被通缩”。近年来,中国工业生产领域持续面临着一定的通缩压力。截至今年8月份,工业品价格同比连续42个月下降,并且降幅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尽管有传统领域产能过剩的因素,但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2012—2014年,我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年均下降2%左右,今年1—8月份下降11.3%。其中,中国进口量较大的原油价格从2014年100美元/桶左右跌到了目前50美元/桶以下,铁矿石价格从2013年的130美元/吨以上跌到60美元/吨以下,大豆价格从2012年的600美元/吨左右跌到400美元/吨以下。初步估算,目前PPI降幅中1/3左右是由于进口价格下跌导致的。相比进口价格的大幅下滑,出口价格下降幅度相对较小。1—8月份,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下降1.4%。由此可见,中国没有输出通缩,而是被输入通缩。

  三是在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实行量化宽松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饱受被动升值之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连续推出多轮量化宽松政策,日本、欧洲步其后尘,推出强度更大的量宽,使得人民币对这些国家的货币被动升值。今年以来,美元退出量化宽松,加息预期升温,大量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外逃,受此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也使得人民币对这些国家货币处在升值状态。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测算,2014年1月份至今年8月份,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升值10.5%,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10.6%,对欧元升值17.3%,对日元升值9.6%。币值升值使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减弱,是我国出口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8月中旬人民币汇率贬值4%左右,这主要是为了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主动矫正人民币中间价与汇率的偏离程度,一定程度上释放外部带来的贬值压力。从中长期看,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中国仍是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秩序的重要力量。

  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将为世界经济重返健康增长轨道作出更大贡献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深刻反思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结构调整已成为全球性趋势。美国和英国提出“再工业化”,欧盟和日本等纷纷出台重振制造业的强力政策,印度、墨西哥、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在致力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的同时,中国经济也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不仅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将为世界经济再平衡和稳定复苏创造新的机遇。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世界提供更大消费市场。随着13亿人口由温饱走向小康,尤其是中等收入阶层已达到3亿人以上,大众消费逐步由传统的衣食等基本生活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信息、旅游、教育、养老、家政等新兴消费潜力加速释放,一个日渐壮大和成熟的庞大消费市场正在孕育形成。如果未来十年消费保持稳定上升的势头,到2025年消费支出规模将扩大到10万亿美元以上(以目前价格水平测算),国外消费品制造业有望从中受益。

  二是产业升级将有效扩大技术和设备进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需要进口大量先进技术、高端设备、重要零部件,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将为全球贸易伙伴提供更多的研发、设计等新的机会。以服务业为例,假定未来十年服务业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到2025年服务业规模将扩大到12万亿美元以上(以目前价格水平测算),市场潜力巨大。今年1—7月份,外商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投资增速最快,达到19.6%。

  三是国际产能合作将极大拓宽合资合作空间。我国拥有中端装备产能优势,性价比高,综合配套和工程建设能力强,外汇储备充裕,有利于发挥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打通不同发展阶段国家产业发展瓶颈,对接各方供给与需求,既发挥发达国家拥有关键技术、装备先进的长处,又发挥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开拓一个更大的合资、合作市场,凝聚起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能。

  可以预见的是,当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实现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为主、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的重大转变后,中国经济将会步入一个更加稳健、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阶段,将会更好地发挥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事实证明,中国经济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将是推动世界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动力之源。从曾经喧嚣一时的“中国输出通缩论”到现在的“中国输出衰退论”,可以说都是“中国威胁论”的翻版,背后的意图耐人寻味。在全球化的时代,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艰巨挑战,同舟共济,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世界经济重返健康增长轨道是共渡难关的关键。中国有信心、有决心实现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动包容平衡的发展。(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局长)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