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一季度经济数据:7%开局符合预期
- 发布时间:2015-04-21 08:57:2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王斌
权威专家解读一季度经济数据:
【宏观·政策】“衔接期”经济增速7%开局符合预期,“底部”逐渐显现
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公布,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同比增长6.4%;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9%。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但新生动力加快孕育。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透露,一季度新登记注册企业数增长38.4%;互联网网上零售额增长41%;快递业务量增长46.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4%;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产业均增长50%以上。
在经济数据发布的前一天,4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他“把脉”中国经济并首次提出一个判断: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保持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工具箱”里还有不少政策工具。
如何理解经济“衔接期”?总理的“工具箱”里都有什么工具?一季度经济指标透露出哪些“风向标”?下一步宏观调控方向是什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邀请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等权威专家进行解读。
7%是节奏正常的“换挡”
一季度GDP增速7%,比去年四季度下滑0.3个百分点。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增速回落,在预料之中。今年经济运行的困难比去年要多。国际方面,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经济复苏缓慢;国内方面,当前正处在“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编者注:三期是指我国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状态),增速换挡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交织,新动力加快孕育,但新动力的体量较小,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消退带来的影响。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读说:“消费、出口保持平稳,主要还是投资下滑的因素。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是明显上升的,房地产、制造业方面的投资是经济下行的主要拉动力。”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季度GDP增速7%这个开局是符合预期的,同时换挡的节奏是正常的。他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就业形势稳定,百姓收入增长平稳,且快于GDP增长。经济换挡没有明显影响到民生。
第二,增速换挡的同时,经济结构在优化。“一季度,第三产业比重继续超过第二产业,不仅超过第二产业,而且占比首次超过50%,占半壁江山以上了。这是一个典型的结构优化的标志。”结构优化的同时,效益也在提高,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超过5%。
第三,增长动力也在发生变化。“原来我们可能主要靠投资,现在消费在逐渐发力,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重要稳定器,而且这个力量我们觉得还可以进一步得到激发。正如我们在《中国经济周刊》连续发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实际上,消费者信心、消费者购买意愿不断提升。这就表明,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切换。”
动力切换更重要的标志是,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逐步替代那些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这一点,不光是统计局的数据,我们从最近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也能看出来,业绩增长比较快的往往就是这些产业。”
此外,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在去年这一指标还为8.7%。对此,潘建成指出,虽然工业生产增速放缓比较明显,其中,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只有1.7%,但是股份制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还是达到了7.4%。“股份制企业里有很多民间资本,说明民间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还是比较强劲的。”
“从这一系列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是正常的换挡,节奏是平稳的;在换挡的同时,结构在优化,效益在改善,质量在提高。”潘建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假定2015年GDP增速在7%,那么实际GDP的增量,比2014年按照GDP增速7.4%的增量,即使剔除价格因素,也还是略多一点。“在这样大的下行压力下,我们的增量还保持不变,甚至有所增加,说明换挡的节奏是正常的。”
经济发展到了新旧动力的“衔接期”
4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会上,他首次提出一个判断: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但目前还没有衔接到位。
潘建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资源密集型产业,比如煤炭、石油、钢铁、有色、化工等,它们典型的特征就是对资源特别依赖,有些本身就是资源,有些一定程度上带来污染。这些产业目前面临几个巨大的压力:一是产能过剩,二是节能减排,三是来自于国际市场的压力,因为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在下跌。这些产业确实面临着落后产能要淘汰、技术要升级、产品要更新换代等挑战。” 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互联网+”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此外,仪器仪表、医药、文化传媒、旅游、教育培训等产业,发展的势头都非常好。
“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转换,并且新的动力其实是更加可持续的。全世界都有这样一个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比重会越来越高,老百姓服务型消费的比重也会越来越上升。把这种趋势掌握好,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非常充分的。应该要顺应这样的动力转换,还要积极引导这样的转换。”潘建成说。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看来,增长动力的转换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要强调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高标准,那些达不到标准的产业,要坚决淘汰。
总理的“工具箱”里都有啥?
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谈道,如果经济增长逼近合理区间的下限,将会在稳定政策与稳定市场对中国长期预期的同时,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
4月14日,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总理再次强调,“我们的‘工具箱’里还有不少政策工具,而最大的工具就是‘改革’。”要用足改革创新动力源,坚持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助力破障过坎,实现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除了改革释放的红利,在潘建成看来,还有很多工具和基本的条件支撑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在7%左右的平衡。
比如,公共产品投资是“双引擎”的一部分。把“PPP”(编者注:PPP,即公私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落实、落地,就有可能吸纳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高铁、高速公路、地铁、机场等公共项目的投资,空间是巨大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支撑力量是很强的。
还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活力已经明显展现。一季度,新登记注册企业数增长38.4%。
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区域发展战略也都会对经济产生支撑力量。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房地产投资下滑是经济下行的主要拉动力之一。接下来,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还是房地产要有起色。“过去一段时间对房地产实施了紧缩的调控政策,房地产政策应该回归到比较合理正常的状态。当前,政策对房地产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3月份成交量明显出现回升。”
连平认为,宏观政策方面是要促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有力度,要能落到实处。“从今年1—3月份的情况来看,财政收入明显放缓,但财政存款保持一定水平,说明财政支出没有花出去。应该要想办法疏通各个环节,让财政能够实实在在发挥效应。”
“货币政策也应该朝着偏松方向做一些微调。3月末,M2(广义货币)增速11.6%,未达预期目标;存款增速也明显放缓,同比少增1.6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也比去年同期减少约9000亿;外汇占款负增长。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有必要把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缓解银行的负债成本,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连平说。
一季度或是全年增长的“底部”
一季度经济指标具有很强的风向标作用,一年的“开局”会对全年产生重要影响。今年GDP增速7%左右的目标能够顺利完成吗?
“一季度的情况,对于全年目标奠定了不错的基础。”连平表示,一季度本身下行压力就比较大,一般情况下,房地产投资一季度都是比较低的。二季度,随着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出口状况好转,实现GDP增速7%,或者7.1%是有可能的。三季度、四季度情况还会更好一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也认为:“我个人感觉经济增长的底部正在逐步地显现出来,这个底部就是在7%左右,或者我个人的观点应该是略高于7%。”
张立群表示,一季度经济数据中也有很多积极的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都比较平稳。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的背景下,出口额增长4.9%,和去年、前年同期的增速持平。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会趋向活跃,投资增长应该是由弱转稳。
“总体看,今年中国经济很有可能是一个低开稳走的基本态势,全年的增长应该还能略高于7%。”张立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