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财经 > 新闻 > 专家视点 > 正文

字号:  

王晓龙:信托业回归本源迫在眉睫

  • 发布时间:2014-08-19 09:00:51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彬 唐真龙 陈俊岭  责任编辑:姚慧婷

  信托业回归本源迫在眉睫

  ——专访北京信托总经理王晓龙

  在信托业资产规模迅速跃升至12万亿之际,部分信托项目所暴露的风险事件也逐步积聚和显现,并引起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担忧。

  经济下行风险对信托业影响几何?“刚性兑付”难题该如何破解?站在行业发展的十字街口,信托业转型将何去何从?针对上述热点问题,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龙近日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对信托业来讲,回归本源才是最重要的。信托业所能做的是有限的,但是它能做成的事情,恰恰是排他的,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核心,认识信托本质。”王晓龙表示。他认为,对于整个信托业来说,目前转型已经非常迫切,如果转型得慢,信托业将会爆发局部风险,而转型的步伐如果加快,整个行业的损失就会降低。

  经济下行考验信托业

  记者: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银行体系有三大风险:地产风险、矿业风险、钢贸风险。这三大风险对整个行业影响很大。近期,矿业信托频繁出现兑付问题,您怎么看待信托行业的风险?

  王晓龙:总体来看,经济下行导致许多不良贷款问题显现,其中涉及银行、信托。在经济形势乐观时,大家都认为信托是一个“通道”,而不是一个法律主体,即银行把信托当作通道,来规避监管,将表内业务转成表外业务,因此在管控和法律保护上都相对随意。而通道业务的实质是,银行将自己的钱或储户的钱变成了理财产品,从而使银行的客户变成了信托的客户。

  经济形势良好时,信托与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合作,没有人会觉得有流动性风险,也没有人会觉得有法律风险。但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当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各种问题会随之出现。一旦出了问题,从银行的角度讲,法律主体不是银行,因此投资者跟银行打官司没有意义。由此导致很多风险在出现苗头之后一拖再拖,错失了很多机会。

  要理性、客观、全面地看信托违约背后的原因,我的一个观点是:不犯历史上曾犯过的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托业存在的一个问题:信托业缺乏对本身由于经济下行带来的隐性风险认识,没有准备而处置不当,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风险事端。由平台业务、通道业务带给信托的行业性杀伤是极其严重的,监管部门也鞭长莫及。

  此外,信托行业的另一个问题是主要负责人更换频繁。从信托自身来讲,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必然会隐藏很多“地雷”,其中有些是行业自身造成的,有些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造成的,但更多的是基于信托公司掌舵人对行业太乐观了。

  信托业须回归本源

  记者:近期,部分信托项目暴露出的风险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信托业风险状况的关注和担忧。外界呼吁打破“刚性兑付”的声音也与日俱增,您如何看待“刚性兑付”问题?

  王晓龙:对信托业来讲,回归本源才是最重要的。信托业能做的是有限的,但是它能做成的事情,恰恰是排他的,所以一定要抓住核心,认识信托的本质。

  信托制度具有灵活性的先天优势,倘若不把这个制度优势发挥到极致,而去做和银行的“同步产品”,肯定是没有出路的。由于自身积聚的风险,以及信托公司历史上给人造成的“坏孩子”的印象,都不利于在问题发生后进行处理。

  对于北京信托而言,我们这几年之所以发展趋于稳健,就是知道倘若出现问题是不好处理的,只能靠自己,感觉如履薄冰。但是发展规模又不能差得太多,产品创新又不能走得太快,而彻底转型市场又不能够认同。实际上,客户应当明白,高收益肯定是高风险,绝非零风险。

  在刚性兑付这一问题上,我的看法是:首先,要打破刚性兑付。刚性兑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刚性兑付肯定要求信托公司赔偿,既然要打破刚性兑付,在法庭对簿公堂时,一定要举证信托公司的尽责管理。因此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尽责管理非常重要。即便是打破刚性兑付之后,由于信托公司不尽责给客户造成了损失,信托公司仍然需对客户的损失进行赔偿。

  第二,监管部门一定要理智,要向上级领导说明刚性兑付的实质及其目前对整个理财市场的制约。要让高层领导知晓刚性兑付是理财市场的客观现象,刚性兑付是信托公司的一种商业选择,可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但目前而言,刚性兑付已经成为制约信托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要打破。

  第三,媒体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不能把那些不好的东西放大。越是放大炒作,实际上对社会的影响和导向就越坏,媒体应客观报道。在刚性兑付这件事上,客户和信托公司双方都有责任,至于这之中的责任该如何界定和分担,最后应当由第三方定夺。

  第四,对信托公司自身来讲,一定要想清楚,当出现问题后,如何从案例中吸取教训,以及在尽职管理、风险披露、客观举证等方面下工夫。更重要的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替客户考虑财产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配置。

  如何把高、中、低风险配置好,如何保证客户的财产安全,这考验着信托公司的功底。利用信托比较好的制度安排,真正帮客户在进行财产管理过程中,保证财产的相对安全和相对收益,保护客户财产传承有序、合理避税、破产隔离和财产完整,这是信托真正要做的事情。

  相信当中国社会越来越成熟时,信托制度在整个社会的财富管理中会起到很重要的、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就是信托的魅力所在。

  非标业务的“标准化”

  记者:在信托业由快速增长进入稳定增长的发展新阶段,再加上“刚性兑付”迟早有一天会打破,很多信托公司也开始积极探索信托业务的转型。在这方面,北京信托进行了哪些尝试和创新?

  王晓龙:从信托行业自身来讲,我认为如果转型能走得更快的话,整个行业的损失会降低一些,如果转型走得慢的话,可能会出现局部的系统风险。

  具体到在信托产品方面,我们计划将产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标准化产品,包括标准化的流程、模板营销方式和客户,将主要靠流动性支持来防止发生兑付风险;第二类是差异化产品,完全针对客户量体裁衣定制具体的理财项目。

  我们现在发行的高收益信托计划,参照的是美国的高收益债,即将现在非标的、相对收益较高的信托计划转向标准化。转向标准化后,依然是高收益率,但也必须承担高风险。

  对于近来频频发生的票据违约现象,我认为,基于高收益债的一大特点是它是一个组合,所以说要管控风险、做风险配置,必须要提供流动性支持,当信托自身不能容错时,要靠流动性支持,用时间换空间。

  任何金融产品的成熟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打破刚性兑付后,信托的资金来源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对我们而言,必须将打破刚性兑付的风险放在最前面告知客户,让客户了解投资一定是有风险的。

  土地信托是大趋势

  记者:近年来,北京信托在土地流转信托进行了不少探索,能否介绍下这方面的试点情况?土地流转信托机遇和风险在哪里?

  王晓龙:土地信托是政策问题,土地信托最大的好处是支持在“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对农民的援助,而不是去剥夺农民利益。信托本身是支持弱势群体的,信托制度会把零散的权力变成主体权力。

  信托公司先归集承包权,将这些剩余权力归集成一个主体,代表农民与工商资本进行谈判。有了金融的元素后,与工商资本谈判的筹码就加大了。其实这对于工商资本也是有利的,因为既可以大大降低其本身的交易成本,还可以由于信托的介入而得到金融上的额外支持,如融资问题、财务顾问、征信问题等。因此工商资本也愿意跟信托打交道,利用土地信托制度加大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在保护农民的同时,引入现代生产方式,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种植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信息现代化的步伐。

  在定价机制上,北京信托根据当地前三年或前五年市场的平均收购价为基准,对未来三年做调整基准。因为国家每年对粮食收购都有最低保护价,该最低保护价是每年调整的,因此,这一定价机制是有依据的。

  北京信托在北京周边区县(密云、怀柔、门头沟)、四川、江苏等地都做了不少土地信托的试点。我们并不仅仅做种植,也在帮农民管理包括闲置土地在内的财产。例如,我们在北京怀柔因地制宜改造成养老社区,从原来的零散种植变成工业化种植,这样的组织形式效果肯定优于原来。

  其实土地流转已经是大趋势了,土地流转的背后就是农民内部的分化,年轻的、有能力的农民进城打工,造成了农村空心化。再者,近几年城市投资基本上已告别暴利,工商资本也开始下乡,而下乡一定要通过土地资本制度。

  因此在土地信托这一问题上,首先要判断土地流转是一个大趋势;第二要判断土地流转过程中政策是否得当;第三,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不对等的谈判,是不是形成了很多农民被动的局面或者利益受损。如果这些情况都成为前提的话,那么土地信托制度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变异”的资产证券化

  记者:现在市场都在关注资产证券化这一话题,而且很多信托公司都在跃跃欲试,试图分羹资产证券化的蛋糕,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晓龙:从本质上来讲,银行资产证券化是在不增加核心资本的同时,增加存量资产的流动性,银行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社会,同时也把收益让出去。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在于流动性需求,而不是把优质资产都留着。现在的资产证券化是“变异”的资产证券化,只是增加了市场的品种,而不是真正可以买银行的信贷资产,仅是分享了银行的信贷资产而已,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在很多信托公司也在关注资产证券化,我认为资产证券化本身就是贴现项目,未来要有现金流。通过贴现的方式计算贴现率,最重要是判断未来的现金流是否能够覆盖兑付风险。

  资产证券化最大的一块应该是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因为银行信贷资产体量太大、流动性太差、所占国家资源太多,更重要的是它的坏账比例。因此,我认为资产证券化的重点不是企业和项目的资产证券化,而是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特别是存量大、长周期的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

  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操作上,应当将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进行区分、组合,最安全的客户就要固定收益率,放在最上;次安全的客户放中间,最底层的客户垫底,但收益可能也最大。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一些不良资产减少,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支持银行发展。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