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经济高频词:“供给侧改革”怎么改
- 发布时间:2015-12-31 14:59:30 来源:中国网财经 责任编辑:张少雷
编者按: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的承接之年。这一年里,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涌现了一系列“霸屏”的高频词,这些高频词既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与延伸,也是对未来一年的展望与期许。
2015年终盘点之一:供给侧改革
中国网财经12月31日讯 (记者 李春晖) 在2015年临近年末的时候,“供给侧改革”迅速成为火遍各大媒体的高频词汇。高层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供给侧改革”,经济学界也掀起了热议,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工作重点。那么,供给侧改革究竟该怎么改?
增加有效供给 减少无效供给
高层首次明确强调供给侧改革是在今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会上,习近平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此后,高层又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供给侧改革,频度最高的时候曾经“9天4次提供给侧”,直到12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锤定音,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为“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何为供给侧改革?此前,我国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投资、消费、出口,俗称“需求侧”,与此对应的便是“供给侧”。
提到供给侧,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西方经济学界的供给学派。供给学派认为,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上,供给居于首要的、决定的地位,而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生产的干预是供给学派观点应用于实践的典型做法。
对于我国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来说,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固然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更强调“结构性”。
目前,“供需错位”是阻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大路障。中国老百姓拥有旺盛的购买力,但是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却不能满足其需求,致使购买力流向海外,中国人海外“爆买”成了一种国际瞩目的经济现象。国内在高端制造业、服务业供给不足的同时,还存在传统工业产能的严重过剩,钢铁、煤炭价格都已经跌成“白菜价”。这种“供需错位”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从供给的结构和质量上进行调整,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对于过剩的、技术含量低的、重复建设的项目,要去产能,同时要鼓励创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增加创新型的产品和服务。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也表示,供给侧改革是结构调整的改革,不是盲目的增加供给或是减少供给,而是调整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提高供给质量。在消减无效供给的同时,发展一些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高档消费业、现代农业等。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不冲突
从经济学角度将,需求侧管理更多解决的是短期问题,而供给侧改革则重在解决长期问题,从根本上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有学者认为,高层提出供给侧发力,是一种经济工作思路的转变。
那么强调供给侧改革,是否意味着要放弃需求侧管理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个“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前提。
究其根源,我国目前仍处于“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出现,经济下行压力仍比较大,明年及一定时期内,稳增长仍处于重要位置。而供给侧改革作为一项中长期调控,短期内恐难显现效果,这就决定了在以供给侧改革为工作重点的同时,适度的需求侧管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郭田勇认为,需求侧和供给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需求侧也谈不上供给侧,两侧都很重要。“以前强调需求侧时过多的强调政府、央行对经济的外部刺激,通过这种外部刺激直接扩大总需求,大多是以大额投资、上大项目的形式拉动增长,这就容易形成重复投资等问题,同时容易对民间资本造成挤出效果。”郭田勇称,“并不是就不要需求侧了,但需求侧管理的结构要调,例如采取消费金融,消费信贷等方式,这也是优化需求侧。”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也表示,未来需求侧管理也是需要的,应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适时进行一些需求侧的调控,“例如降息降准等,”黄群慧称,“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需要配合,但是更强调的是供给侧。”
综合专家们的观点,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应该相互配合,但以供给侧改革为主,需求侧管理为辅。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应该给需求侧管理设定一个“边界”。“供给侧和需求侧二者之间不冲突,但过度的强调需求侧管理的话,可能会耽误供给侧改革的时机,容易走回老路。”曾刚称,“未来需求侧管理仍然会有,但目标是稳增长,让经济不至于下行的太厉害,而不是靠需求侧管理来重新使经济回到高速增长的状态。供给侧改革更重要一些,需求侧管理起到配合的作用。”
去产能要与保就业统筹兼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的结构性改革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去产能位列五大任务之首。
产能过剩问题是中国经济多年来的痼疾,也是未来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今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明确提出,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日前也表示,要坚定处置“僵尸企业”,使产能和总需求大体均衡,止住产品价格下跌态势,让优质企业增强信心。
可见未来在清理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方面国家将重拳出击,但同时,也要求相关去产能工作要“稳妥”进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化解产能过剩时要提出“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黄群慧表示,清理“僵尸企业”是为了让其不再占用有效的资源,但在清理时要充分发挥“社会政策托底”的作用。
郭田勇也表示,去产能要“转大弯”,不要采取直接破产停业的方式,而是推行兼并重组的方式,平稳去产能。“不要在短时间内企业停工、员工下岗,”郭田勇称,“对于工人再就业问题,国家财政也需要给一些政策支持。”
曹凤岐则表示,去产能需要一个比较缓慢和稳妥的过程,统筹兼顾就业问题。“去产能不是一天半天的事,要慢慢来,逐步的去产能。既要去产能、去库存,也要考虑就业压力,要有新的就业岗位的产生。”曹凤岐称。
国企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成败至关重要。
曾刚表示,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释放市场的活力,而越是原来管理僵化、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越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这样释放出来的活力或是产能优化的力量会更充分。未来供给侧改革除了产业政策以往,可能和现有的国企改革联系起来,在真正意义上释放出企业、产业的活力。“原则上来讲,行政垄断越多的行业,改革的空间越大。”曾刚称。
曹凤岐认为,国企参与供给侧改革的方式主要是发展混合所有制,吸收民营进来,发展新兴产业,改革企业结构。黄群慧也表示,预计在2016年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会迈出更大的步伐。
金融领域要配合
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而金融业作为滋润经济增长的“活水”,其配合和引导作用尤为重要。
郭田勇认为,金融业横跨供给需求两侧,通过利率市场化、降低准入、注册制等方面改革推进金融服务业转型,不仅有利于引导资本流向、支持创业创新、培育消费等新型需求,也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环境、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曹凤岐表示,供给侧改革需要金融领域改革的配合,尤其需要资本市场改革。“改货币、改银行已经不够了,还需要资本市场改革,通过资本市场改革加大企业融资、投资、上市的力度,很多公司可以从市场得到融资,投资者也增加了投资渠道,这样很多问题可以解决。”曹凤岐称。
曾刚认为,银行业应该从三个方面配合供给侧改革。第一,客户结构的调整。原来可能主要投资对象为大型企业或是投资平台,现在则要调整资金投向,加强与供给侧相关的领域、企业的投资。第二、行业结构的调整。供给侧改革会涉及到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有些行业将去产能、去杠杆,另一些新兴产业则需要银行新的支持。银行一方面要限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力度,另一方面要对新型产业加大支持。第三,产品和金融服务上的创新。供给侧改革未来也伴随着金融服务方式的多元化,股权融资会加速发展,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会下降,其他的融资方式会更多,所以银行要采取更多元化的方式,支持客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