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水: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既要防通胀又要防通缩
- 发布时间:2015-01-26 16:1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孙业文
随着2014年中国经济“年报”的发布,人们把更多目光投向2015年的经济走势。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几何,又将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在回答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经济增速会略有下降,但还是在中高速水平,对通缩的趋势不能不防。
李德水表示,2015年经济增长的重点是调结构,要改变增长的动力,通过改革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尽管增长速度会略有下降,但还是在中高速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可以的,甚至是最高的。”他认为,今年经济增速不会低到哪里,也不会很高,还是要在“稳增长”大的基调里,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更好引领新常态。
“说中国已经出现严重通缩是不科学的。”他说,去年国内CPI上涨2%,比预期目标3.5%低得多。这个2%是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苦苦追求、理想化的目标,中国恰恰达到了这个目标,应该说是很高兴的,很不容易的。他认为,通胀率的变化因素很多,包括各国的货币政策、债务情况、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好坏特别是供需关系,甚至还有地缘政治关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情况,不能划一来说一个什么原因。”
他说,中国现在最突出的矛盾是PPI连续34个月负增长,应该高度重视。他认为,一方面是来自国外的原因,在产业链的源头上降价了,比如石油等等。中国去年进口3.1亿吨原油,首次突破3亿吨的进口量,成了世界第一进口原油大国,而油价大幅度下降对于降低生产成本、对于限产是有好处的;去年进口了9.7亿万吨铁矿石,铁矿石到岸价降低了50%,对钢铁产能来说,尽管钢材出厂价很低,但是成本降低了很多。PPI的回落跟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产能过剩导致很多商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上价格,这就迫切需要调结构,改造工艺流程、技术、路线,使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更好。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中也存在着发生通胀的因素。” 李德水表示,中国货币供应量M2达到122万亿,跟GDP之比为2:1,这在全世界是少有的。“这么高的比值,这么大的货币供应量,还天天说没钱、贷款不够,为什么?资金用到什么地方了?为什么资金链条那么长、流不到实体经济中去?”他认为,这些问题需要好好研究、好好解决,而不是简单要求央行开闸放水,一放闸发生通胀的可能性非常高。
在CPI方面,他认为食品因素比较大。去年粮食稳定增长,猪肉增长也很快,肉价掉得很凶,这些对CPI有影响。“有一些东西是季节性的,像去年猪肉供应多,卖不出价格,下一年养猪的人会减少。2015年猪肉价格很可能就要上涨,会推动CPI上涨。如果有一些干旱等天灾造成粮食减产,那CPI也可能发生变化。 ”
李德水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对通缩的趋势不能不防,对通缩的分析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分析和判断。“应该高度警惕,防止出现通缩,相信也不会出现增长速度过快下滑。同时,要关注影响通胀率上升的因素,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