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新闻 > 财经评论 > 正文

字号:  

如何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

  • 发布时间:2014-12-04 00:29:4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斌

  在本年度,"新常态"一词,成为中国经济的最新注解。

  这一热词,根植于当前的中国经济新形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10%左右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但自2012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明显放缓,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7.7%、7.4%,低于中国政府长期坚持的8%的安全增速。

  低增速之下,各种声音甚嚣尘上,其中不乏担忧。在这样的形势下,今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由此,"新常态"这一经济术语,成为新一届班子对中国经济的新解读。

  那么,究竟新常态意味着什么?如何面对新常态?就一系列话题,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义平。

  "新常态"意味着什么

  新,是相对于旧而言。言及经济,新常态显然将明显不同于既有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和既有的发展模式。

  在李义平看来,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首先将进入一个中速发展的时期。

  以往三十年,由于产业空间很大、资源环境压力不大、劳动力红利充裕,中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速度。在先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上,也是先经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然后再进入一个虽然增速较小、但质量较高的增长时期。

  由此,创新将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目的是通过创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进而把经济的"体质"作强。

  李义平引用经济学家罗斯托所言说,一个国家经济起飞之后,必须不断进行反减速的斗争,要在旧的主导部门出现减速时能够及时地创造出新的主导部门,这就是创新。

  "能否创新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真正的考验,因为在此之前更多的是模仿。不过,冯·米塞斯警告说,资本主义世界的研究力量也总能把那些只会抄袭模仿的民族甩在后头。"

  而在新常态下,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也会更为丰富。

  显然,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的要求更高了,不是简单的GDP增长。GDP的增长是政府的衡量指标,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和要求是绿色、环保、高质量的发展,要求生态文明、清新的空气、健康的饮用水、优质的食品;要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求收入分配的公正性,要求公平地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要求清新、干净、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人文环境。

  如何应对"新常态"

  "'新常态'是新时期,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常态面对的是不同于此前的新任务。新常态要求必须有新思维、新举措,而既有的思维方式很难完成新常态下的新任务。"李义平说,新常态下,必须先改变旧习惯。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行为惯性、追逐目标的惯性,而这些思维习惯根本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新任务。"

  这种惯性表现为:一是,有意无意地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依然相信政府,相信行政力量可以无所不能,"人定胜天",规律和市场可以被驾驭的思维方式依然在潜移默化地起作用。二是,深厚的GDP崇拜,表面上不以GDP作为考核的重要目标,然而只要GDP增速放慢,就会引起从上到下的普遍焦虑。三是,尽管刺激性政策曾经产生了很多消极后果,然而一旦GDP增速下滑,依然下意识地、轻车熟路地进行刺激,尽管也明白这样的刺激会片面地放大既有的产业结构,错失结构调整、激励创新之良机。

  在李义平看来,新常态下的新思维应当着眼于长远,真正在改革和创新上下工夫。

  新常态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创新寻求新的增长点。不创新就难以完成新常态的任务,应当通过改革使"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的常态。

  这种创新是大众创新,是来自于草根阶层的创新,是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驱动的结果。这种机制的特点在于竞争,却可以把人们的创造力、潜能淋漓尽致地挖掘出来,因为不战胜别人就会被别人所战胜。创新是竞争的手段。

  但是,他认为,一个社会不能创新或绝少创新不是人的问题,是体制机制能不能激励人们创新的问题。已有的30年的快速发展,是通过改革激发了曾经潜伏着的生产力。面对着新的历史任务,需要创新的时候,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起人们的创新激情,使创新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而创新更需要切实保护创新者的受益。

  "当体制、机制到位的时候,创新就会自然涌流。"

  真正地相信市场

  李义平认为,"新常态"更该具有的题中之义是,经济发展应当靠健全的市场机制的力量,靠内生的力量有节奏地发展,再不是靠行政力量运动式地发展。

  "新思维应当真正地相信市场机制,而不是'叶公好龙'。"

  他解释,一个具有深厚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历史遗产的政府,虽然"千呼万唤始出来"地选择了市场经济,但骨子里还是时有时无地不放心市场,还是依然相信政府万能。

  具体表现为:不放心反映着经济发展方向的市场力量的自发,总是试图通过行政力量,通过宏观调控把市场的自发扭转到政府认为正确的方向、范围和轨道上,其结果是只要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染手的项目,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现象。通过审批项目配置资源,实际上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不放心市场的自发,实际上是不理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价格的自发波动,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引领资源的合理流向,同时在自发中展示着必然,展示着经济规律。一旦把'自发'去掉,让它按照政府希望的轨迹发展,也就多半违背了规律。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怎样才能遵循规律了。"

  李义平认为,面对新常态,我们必须着眼于长远,长远就是要建设一个能够促进经济有节奏地、有自我调节和提升功能的、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高质量的发展的经济体制。

  "这样的体制建设,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受惠于永远,比一个短时间内的增长速度意义伟大得多。故此,中国经济应当咬定长远的目标,不为一时的经济波动所动摇,不为情急之下的应急之举冲击长远目标,例如为了短期的GDP的增速一次次地实施刺激政策,干扰改革、干扰经济体制的建设。"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