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新闻 > 国内经济 > 正文

字号:  

中国经济“新常态”:加减之间看亮点

  • 发布时间:2014-09-18 14:42:20  来源:新华网  作者:徐曼曼 孙炎  责任编辑:姚慧婷

   中国经济“新常态”:加减之间看亮点

   ——“新常态·新亮点”系列报道之二

  随着中国经济运行步入全方位多层次新常态,一些折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数据悄然发生了改变,加减之间,不乏新的亮点。

  GDP增速下降了,就业人数却增加了

  7.4%,这是上半年中国经济交出的答卷。很多人担忧,在经济增长从高速蜕变为中高速的新常态下,就业人数会不会随之下降?老百姓的收入会不会随之下降?

  具有说服力的就业和收入数据甫一亮相,便消解了人们的担忧。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同比增长12万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5元,同比名义增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8.3%,“跑赢”GDP增速。‘

  过去十年,人们普遍认为,高增长带来高就业,低增长则导致失业。但如今看来,GDP增长、就业增长和就业率三个变量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正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所认为的,“并不是所有的就业都需要靠经济增长来实现”。相同的资金,投在工业、建筑业所产生的GDP所能创造的就业,远远小于用来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所能创造的就业。数据也可以作出佐证:2012年,第二产业每亿元GDP吸纳就业980人左右,而第三产业达1200人,高出第二产业20%左右。

  市场各方也注意到,今年以来,政府不再把追求高经济增速作为政策目标,而是实施“精准的定向调控”,不搞“大水漫灌”,要“喷灌”、“滴灌”,把调控的发力方向放到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和支持实体经济做强等方面上来。

  可见,中国经济无需过于执着高速增长。要确保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每年7.5%左右的速度已足够。事实上,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也并非是在发展速度上做“减法”,而是要在质量和效益上做“加法”。

  工业制造业出现滑坡,生活环境趋好

  截至今年7月,PPI连续29个月负增长,工业企业利润出现大幅回落,我们却换来了更多的碧水蓝天。今年上半年,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2%,能耗下降幅度为6年来之最。

  能耗的降低一方面源于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和决心。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郑立新表示,预计到今年底,将淘汰炼铁6900万吨、炼钢7500万吨、水泥5.6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提前一年完成原定的“十二五”淘汰任务。

  另一方面,第三产业成为驱动经济的“新引擎”,经济增长正在逐渐摆脱环境污染的烙印。从2013年开始,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而刚刚公布的2014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升至46.6%。

  需求结构方面,在三驾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中,消费作用不断增强。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占比首次超过投资。今年上半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投资达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外贸出口增幅已从20%以上回落至5%至10%的增长区间。经济增长结构正逐步从“投资驱动型”转为“消费驱动型”。

  与此同时,劳动力、资金、环境等要素禀赋在生产力中贡献度减少,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断企业未来关键的因素。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为12.4%,比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

  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企业活力增加

  一年多来,国务院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等事项已达463项,其中多数关系投资创业。在简政放权尤其是工商登记改革的刺激下,新登记企业出现井喷式增长。上半年,全国新登记企业168万户,同比增长57%。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158万户,从业人员达1009万人,同比增长43%。

  财税方面,“营改增”试点以来至今年6月底,超过96%的试点纳税人税负不同程度下降,全国已累计减税2679亿元;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政策延长到2016年底,实施范围的上限也由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提高到10万元。

  金融方面,国家出台缓解企业融资贵的具体措施,出实招化解“支农支小”再贷款难题;两次对小微、三农实施“定向降准”;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公开市场操作14天正回购利率下调10个基点;向国开行发放一万亿PSL(抵押补充贷款)支持棚改,通过一系列举措,引导银行把钱用在刀刃上。

  从政府有形之手挤占私人投资,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该放的放开,该管的管好,放管结合下,生产力才能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活力和创新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市场环境才能得到进一步规范,微观经济基础也才能得到进一步夯实。

   楼市进寒冬,股市初现暖阳

  “房冷股热”,是今年以来很多投资者最直观的感受。

  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住宅的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9.8%,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5.8%。7月份,被视为全国楼市“风向标”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首次出现全线下挫。

  不论是房价稳中有降、楼盘打折促销,还是市场交易低迷持续、房企资金吃紧,无不意味着以往依靠行政干预的楼市调控思路正在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以信贷和税收为核心的市场化、长效调控机制加速形成,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渐步入健康轨道。

  与楼市陷入深度调整不同的是,A股市场一反此前低迷走势,回暖之声不绝于耳。

  从7月22日本轮行情起涨点2049.82点,到9月16日盘中高点2347.94点,在近两个月时间内,上证指数最大涨幅已达14.5%。在沪港通开闸、国企改革、互联网金融、新能源等热点的刺激下,投资者的交易热情重被点燃。截至9月12日,A股新增开户数已连续四周攀升,创近半年新高,交易账户数更是突破1500万户,创近三年新高。

  在本土投资者情绪回暖的同时,海外资金也开始加速进入A股市场。过去几个月,QFII和RQFII增仓蓝筹股的热情高涨,海外资金持续流入香港市场,积极备战“沪港通”。

  新常态蕴藏着新机遇,宏观调控在加减之间更显平衡,结构调整在加减之间更显优化,市场培育在加减之间迸发活力。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