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成立机动车减排协作小组 超标车空子难钻
- 发布时间:2015-06-09 08:13: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张少雷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环保是绕不开的话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近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机动车排放控制工作协作小组成立,意味着该区域在机动车污染减排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与此同时,近期出台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2015年重点工作》,为各省市区2015年治污工作做了明确分工。
上周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机动车排放控制工作协作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机动车协作小组)揭牌成立。
据了解,机动车协作小组将率先在全国实现跨区域机动车排放超标处罚、机动车排放监管数据共享、新车环保一致性区域联合抽查等。这意味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共治在机动车污染减排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此前,对于进京或过境的外地排放超标车辆,北京市环保部门没有处罚权,只能劝返。未来实现跨区域处罚后,如果外地进京车辆在北京超标被查,其违法信息将被通报给违法车辆注册地的环保部门,并由后者依据当地法规进行处罚。跨区域处罚的近期目标是由属地代为处罚,但终极目标是实现异地处罚,即外地车在北京超标,就直接由北京市环保部门处罚。
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长,机动车排放污染已成为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元凶之一。
以北京市为例,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50余万辆,研究表明,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分别占到这几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86%、32%和56%,而PM2.5来源中机动车占本地排放源的31.1%。
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研究员韩应健介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对在用车的测试方法和标准不统一,在一个地区合格的车辆在另一个地区可能排放超标,亟需实施统一标准。
为此,全国首个区域性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工作机构——机动车协作小组成立,以推动区域机动车排放监管水平同步发展。
据了解,机动车协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该中心也是北京本地的机动车协作小组办公室,津、冀、晋、内蒙古、鲁、豫分别设立本地区办公室。
201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成立以来,已多次召开高规格会议,并出台了一系列协同治污的政策措施。
韩应健表示,机动车协作小组只是其中一部分,未来在工业污染防治领域可能还会成立其他的对应协作小组。
近期出台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2015年重点工作》明确,京、津、冀、晋、鲁、内蒙古六省市区继续深化协调联动机制,并在机动车污染、煤炭消费、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化解过剩产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港口及船舶污染六大重点领域协同治污。
同时,将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统筹编制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规划,推进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逐步统一。
韩应健指出,环保要求变严格之后,不是简单地安装一些环保设备就能排放达标,而是涉及到工业结构、能源结构、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环保要求提高,将迫使整个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以此来看,环保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有利切入点。”
《《《
河北削钢
河北“壮士断腕”:5年削钢6000万吨
◎每经记者 李彪
5月底出台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2015年重点工作》,给河北省的任务之一是化解粗钢产能500万吨、生铁产能500万吨。
由于高能耗企业聚集,排放量大,河北在京津冀区域大气治理中承担的任务自然更重。而作为传统支柱行业之一,钢铁被推到了产业调整最前沿,这河北来说,可谓是“伤筋动骨”的调整。
去年河北省钢产量达到1.85亿吨,约占全国钢产量的1/4。正如河北省省长张庆伟所说:“世界每生产9吨钢,就有1吨是河北生产的。”
然而,在中央提出大力削减钢铁等行业过剩产能的要求下,河北正面临巨大的削减产能压力。2013年,国务院提出5年内压缩8000万吨钢铁产能,其中6000万吨的压缩任务落在河北,这一削减目标也被列入了《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上述《重点工作》明确,河北省化解粗钢产能500万吨、生铁500万吨。《河北蓝皮书: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5)》指出,在京津冀治理雾霾、大规模压减过剩产能的背景下,河北省GDP、财政收入明显下滑,处于“壮士断腕”的“阵痛”时期。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告诉记者,6000万吨钢铁产能差不多是6个首钢的规模。一个首钢20万人,由此推算,河北削钢会涉及到超百万人就业。
上述《蓝皮书》指出,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强度增加,重工业就业水平显著下降,每增加1单位的大气污染治理费用,就会损失0.283个岗位。河北有必要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以应对调结构、转方式引起的“阵痛”。
《《《
专家访谈
京津冀生态补偿已获共识 产业转移力度加大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而要想取得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体化发展,生态补偿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近年来,由于诉求差异、利益纠葛等导致京津冀生态补偿工作推进较慢。那么,如何寻找一条更有效,且能让各方接受的生态补偿方案?对此,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
NBD:京津冀地区在生态补偿方面的进展如何?
常纪文:多年前,京津冀已经开展生态补偿相关工作,最早是围绕北京的水源保护。十多年来,在京冀两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围绕农业节水、水污染治理、小流域治理、水源涵养等同张家口和承德两市开展水资源利用合作和生态补偿。
去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框架内,北京市和河北省签订了两个协议,主要也是与张承地区(张家口、承德)签订保护生态协议,特别是在水源保护方面,北京市给予张承地区一定的资助。
从此前的相关工作来看,北京与河北之间的生态补偿工作做得较多,天津与河北之间做得少一些,未来不仅仅要在水资源领域做生态补偿,大气领域也需要开展。
NBD:京津冀生态补偿多年来为什么只是在小范围开展,推广遭遇了什么障碍?
常纪文:生态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大气、水、土壤等众多领域,生态补偿的计算涉及污染的份额、保护生态贡献的大小,还涉及到人口、区域等,难以计算清楚。因此,现有的生态补偿很多只是象征性的补偿、对等性的补偿。
国家层面也缺乏生态补偿的相关条例,2010年,国家相关部门就开始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分了很多调研组到各地方调研,包括山、森林、草原、海洋等。但是,因为不同的领域补偿的方式不同,难以写进同一部法律里,最后就搁浅了。现在新环保法实施,生态补偿条例的制定又提上了议事日程。
NBD:京津冀在生态补偿方面目前有没有达成一些共识?
常纪文:京津冀生态补偿已达成共识,就是谁保护生态谁获益。原先我们计划是从十个大块,四十个方面制定,涉及很多具体的项目,比如在京津冀生态保护方面,白洋淀、三北防护林等都是保护的重点,都需要给予生态补偿,这个已经形成共识。不过,补偿方法、补偿多少还没有形成共识。
与生态补偿相关的还有一个污染补偿,谁污染得多谁就应该承担更大的补偿份额,从这个层面讲,京津冀区域中河北省的污染份额肯定是最大的。
此外,在生态补偿形成方面也基本达成共识,就是不能完全给钱,还需要有一些产业上的援助。
NBD:产业转移该怎么转呢?
常纪文:产业转移刚开始非常难,原来定的是非首都核心功能进行转移,后来改成非首都功能进行转移,这一变化后,转移的范围更广,转移的力度明显加大了。
但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地转移,是发展中的转移。对企业进行拆、关、停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投资升级换代来关停一些企业,能就地升级的就地升级,不能就地升级的移到河北去升级。还有,可以把一些产业更加集中,比如通过搬迁让一些分散的水泥厂合成一个大的企业,产值、税收、收入、就业没有降低,但资源消耗降低了,污染也降低了。京津冀地区要向协同发展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