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新闻 > 地方经济 > 正文

字号:  

“企业包县”让贫困地区掌握真正脱贫的金钥匙

  • 发布时间:2014-12-03 17:13:55  来源:中国网财经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孙业文

  中国网财经12月3日讯 日前,万达集团与贵州省丹寨县签订了扶贫协议,确定丹寨的扶贫模式是“企业包县,整体脱贫”的创新模式。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创新模式到底和以往企业的扶贫、慈善行为有何不同之处?

  此次万达集团确定丹寨的扶贫模式既不是简单捐款,也不是单纯投资建厂,而是注重长期与短期结合、产业与教育结合、提高人均收入与整体脱贫相结合。

  具体来说,万达将在丹寨投资建设一座规模5000人职业技术学院,为丹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丹寨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设置一些与万达集团产业相结合的专业,万达集团每年择优招聘一半左右毕业生到万达就业。

  其次,结合丹寨县产业特点,万达集团选择当地多数农民从事的土猪养殖和硒锌茶叶种植两个行业,投资深加工企业,以提高农民收益。

  再就是万达集团每年从丹寨招聘10000名农民工,到万达战略合作伙伴旗下施工企业务工,通过务工实现脱贫。

  以往企业发起的扶贫项目,无非就是捐款或者投资建厂之类的,缺乏长远规划,大多难逃“一锤子买卖”的嫌疑,企业主在慷慨解囊捐出一笔或多或少的款项之后捞个“慈善家”的名号就“万事大吉”了。

  这种项目的管理和运作都不会特别规范和专业,最后沦为“授人以鱼”,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落后状况。而从万达此次的创新举措来看,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一幅“授人以渔”的新型扶贫蓝图。

  以往我们在新闻上见惯了某企业建希望小学,之后因为缺乏师资力量的投入,导致校舍荒废之类的新闻。而投资职业教育则并不多见,毕业之后还能够到万达就业则更令人兴奋。毕竟,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去大企业就业的机会本就稀缺。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万达甫一出手就有不凡之举。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渔”却让人有谋生的本钱。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造成贫困的一大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和工作技能的不足与落后,而教育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尤其是,投资职业技术教育,更有针对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文化素质,还能提升劳动工作技能,解决贫困地区人员的就业问题。

  作为企业来说,随便投下一笔钱,然后顶着“慈善”的光环一走了之是成本最低的扶贫方式。但如今万达不仅为当地提供教育培训机构,又提供了就业机会,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但提供几千人的就业岗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就业难问题,这可以视为一种长期的孵化计划。短期来看,万达集团每年从丹寨招聘1万名农民工,到万达战略合作伙伴旗下施工企业务工,这相当于解决了当地五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就业问题。

  投资农产品产业的深加工看起来是件“费力”的事情,短期内很难看到投资效益。对万达这样体量的企业,本可以投一笔可观的钱然后脱身而去,为何“自找麻烦”?

  解决每年几千人、几万人的就业的就业问题,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而如果能从当地优势产业下手,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带来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理念,则能让贫困地区掌握了真正脱贫的金钥匙。

  正如王健林所强调的,此次与丹寨的扶贫项目,重点不是投入多少钱,而是要创新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的企业扶贫新模式,确保直接、普惠农民,力争用5年时间,使丹寨人均收入翻番,整县脱贫。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哪种行业或者事业的具体形态和操作模式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慈善模式也不例外。以前那种简单的、低层次的扶贫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严重分化的当今社会。万达集团创建的“授人以渔”的扶贫模式,将为全国的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扶贫道路。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