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丹寨古法造纸:从大山走向世界

  • 发布时间:2014-10-17 01:00: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石新荣 李平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蓝天白云、静谧如画的石桥长廊前,一条S形绕寨脚流过的南皋河清澈见底,两排苗族木式吊脚楼临河而建,在鹅卵石铺就的纸街巷道里,古法造纸作坊随处可见,用石桥纸制作的各色灯笼、彩色相框、艺术纸伞、书画用纸成为来往游客的选购“对象”。

  地处中国西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以留存完好的苗族古法造纸技艺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古法造纸工序、工具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全村现有250户村民,95%以上是苗族,村里大多数人都会古法造纸。2006年,丹寨县石桥苗族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祖传18代苗族造纸工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说,青山绿水为石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造纸条件,石桥村生产的构皮纸系用当地山上野生的构皮树作原料,造纸用水是南皋河和深山溶洞里流出的未遭任何污染的纯净水,而作坊就建在天然的岩洞之中,制成一张石桥纸需历经水沤、浆灰、煮料、漂洗、选料、碓料、打槽、抄纸、晒纸等10多道工序,“全部采用天然植物、手工完成,纸张具有柔韧性、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等特点”。

  据专家研究发现,石桥古法造纸工艺流程与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认定是汉代到唐代这一时期的造纸工艺,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述各地名纸:“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而贵州少数民族苗族长期以竹、楮造纸,楮树在丹寨石桥称为构皮麻(构皮树),是石桥造纸的主要原料。

  历史上,因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石桥白皮纸主要供给丹寨县的读书人使用,纸的销量不大。石桥的手工造纸业长期处于个别生产,保证日常生活用纸和保留技艺的处境,造纸技艺也仅靠父辈或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机器纸的日益盛行,石桥白皮纸的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上世纪90年代,村里几乎没有一户人家造纸,古法造纸工艺濒临失传。”提起10多年石桥手工造纸不景气的历史,王兴武感慨万千。

  眼看着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要失传,王兴武决定打破传统,1998年,王兴武研发出用山上野花内置入纸张的彩色手工纸。2000年,他的彩纸被一位香港商人看中,以3元钱一张的价格签订了18万元的订单。

  “从几分钱一张没人要,到几元钱一张,天壤之别。”王兴武说,从那以后,石桥手工彩纸逐渐有了市场,石桥手工白纸也再次为世人所知。石桥纸有市场之后,王兴武又带领一批造纸艺人成立了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2009年王兴武开始收徒授艺,现在6位徒弟已全部掌握所有古法造纸工艺流程,并成为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高级技术指导员。

  目前,经过诸多能工巧匠的工艺改良和技术创新,石桥纸已能生产出花草纸、书画纸、云龙纸、凹凸纸、皱纹纸等九大系列100多款各色用纸,不同款式的纸张有的可以做灯罩、有的做装饰、有的可以做书画,其中最出名的石桥纸还是王兴武生产的“迎春”纸,这款纸被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指定为古籍修缮专用纸。目前,石桥村有30户130余人常年生产石桥纸,其中,王兴武、潘玉华、王启光石桥纸“三大家”年产值约300万元。今年24岁、刚大学毕业的王鹏举说,石桥造纸已经融进了他的血脉,他12岁开始,他自己开始上手制作石桥白纸,大学期间还给班上40多位同学每人赠送了一本自家造纸坊制作的石桥笔记本。

  贵州丹寨县旅游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韦士勇说,为了更好的传承保护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丹寨古法造纸,2004年起,贵州省对石桥古法造纸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并于2006年成功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兴武申报为省级、国家级传承人。2009年,丹寨县又将石桥古法造纸作坊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近年来,贵州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石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坊群建设、民居修缮、老作坊修缮、环境治理、旅游设施建设等;同时,引进韩怀彦、余建荣等人才提升石桥古纸质量、开发纸系列旅游商品;另外,为促进石桥古法造纸与旅游业互相促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丹寨县帮扶6户农民发展农家乐、13户农户发展农家旅舍,成立石桥旅游协会、培训石桥村民等,发展丹寨旅游产业。

  “随着世人对石桥古法造纸越来越多的了解,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平时都有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丹寨古法造纸,2013年就有3万余名海内外游客来到古桥村参观,游客成为石桥纸张的重要购买群体。”韦士勇说,古法造纸已成为石桥村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