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肩负四大产业重任 专家建言破题思路
- 发布时间:2014-09-30 09:05:04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姚慧婷
专家建言自贸区破题思路
9月29日,上海自贸区“社会参与委员会”正式揭牌。自贸区选择在其周年生日将事中事后监管六项制度创新之一的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正式推出,在探索政府机构改革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同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自贸区建设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论坛上,作为上海自贸区建设总体方案设计者之一的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呼吁,自贸区需要下定决心,力争在开放倒逼改革上破题。
负面清单等制度建设还需破题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在后危机时代,以开放倒逼改革的压力测试平台。在王新奎看来,以开放促改革,这还是一个完全没有破题的领域。“我们已经下定决心,一周年结束以后要破题了,怎么倒逼,从什么地方入手,不能总是讲。”
如何破题?中央的顶层设计给了思路:自贸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自贸区的关键是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决不能成为优惠政策的洼地。
具体到细节,最新召开的上海自贸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给出了脉络。记者获悉,该会研究部署了自贸区下一步工作,围绕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和事中事后监管四大领域重点改革任务的突破,加强税制和法制两大保障支撑,与会者进行了探讨。
在该会上,上海市市长杨雄要求,上海市相关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汇报,争取更多的改革创新举措尽快在自贸区平台启动试验,取得实效。要切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把企业意见和建议作为评价自贸区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提升服务企业水平。要坚持问题导向,继续自我加压,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毫无疑问,自贸区的制度建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王新奎直言,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准入管理体制改革是重要突破口,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负面清单管理的透明度,包括可获得性、可预见性、稳定性,确实做到不公布不执行。以此为先导,不断扩大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开放。
“我们正在做负面清单的研究,现在思路已经不是2015版的设计问题,而是要考虑到2015版以后的事情,以及更广阔的事情。”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则在上述论坛中如是表示。
另一方面,自贸区还需要重新思考过去特殊监管区域做法。王新奎表示,自贸区的建设是旨在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别于过去的监管区,自贸区并不搞特殊政策优惠和支持,这就必然要求从制度创新上进行创新,通过创新换取市场的活力。
自贸区还需在产业发展上寻求突破
以开放倒逼改革,要求自贸区在产业发展政策也需寻求突破。专家们认为,中国开放的两个首要任务是:对内消除国内各个地方之间贸易与要素流动障碍,尤其是行政障碍,形成统一、竞争、开放、高效的中国大市场;对外则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经济体系,推动世界经济新体系的建立。
在此背景下,上海自贸区和国家产业政策怎么结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鞠建东给出了建议,他认为上海自贸区承担四大重要任务:第一引领进口体制改革,打破地区市场分割,使中国老百姓能买到全球性价比最高的产品;第二建立全球技术市场中心,建立中国市场技术规范;第三,上海从来就是制造业的重镇,自贸区需要重振上海制造业中心的雄风,推动中国核心企业群的出现,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建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主导行业汽车制造业等的优化与迅速的发展,根本改变中国市场无中国品牌的局面;第四,对外实现最优资本流动控制,建立人民币主导的东亚新兴市场金融体系,对内推动金融行业、投资体制的全面改革,实现统一而高效的中国资本市场。
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昨日则开创性地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结构主义的“新结构经济学”,建议各地按自己的现有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他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同时用好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才能实现快速、包容、可持续的增长。
其实,自贸区挂牌以来,一直在积极调整产业规划和形态规划,原来以贸易、物流和加工制造为主导产业的格局,正逐渐转变为以国际贸易、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以及高端制造五大产业为导向。
“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为进一步界定‘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边界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通过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中国的经济必将步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林毅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