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存并非为刺激楼市新一轮粗放发展
- 发布时间:2016-03-29 11:52:40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少雷
今年年初权威人士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从目前情况看,对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的认识有3种情况:第一种是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已经开始。这种情况在不断增加,这是好的。第二种是认识还不到位,一知半解,适应不太主动,引领基本无为,流于口号化。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第三种是很不适应,没有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结果行动上自觉不自觉逆向而行。这说明,当前人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应当深入理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还说明,人们对于应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不甚清楚,对于如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还有些茫然,需要掌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方法。
应当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一个时期内的持久战,其目标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主攻方向是改善供给结构,进而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今年的主要任务是打好“三去一降一补”的歼灭战,确保今年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库存减少,企业成本上涨和工业品价格下跌势头得到遏制,有效供给能力有所提高,财政金融风险有所释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去一降一补”歼灭战,首先应做到3个“搞清楚”。
深入调查研究,搞清楚现状。只有摸清情况,才能制定出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决策。“三去一降一补”,涉及大量的基础性调研、排查、摸底工作。这些工作做到位,决策就能科学、执行就会顺畅,否则就会打乱仗。就去产能而言,各地要切实搞清楚哪些行业存在产能过剩,过剩的严重程度、主要原因,化解过剩产能会带来什么挑战。就去库存而言,要摸清本地房地产库存的实际情况和区块分布、各类房产的比例,摸清本地流动人口的支付能力及其落户意愿,摸清吸纳流动人口需要配套的财政支出增量的大小。就去杠杆而言,要搞清楚各类主体的负债情况,尤其是政府自身、各类地方融资平台、实体经济企业的负债情况,包括负债余额、各类负债的还款期限和利率、相应的还款能力等。就降成本而言,要搞清楚本地企业的成本构成,最近几年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因为要素市场竞争导致的,哪些是政府不合理干预导致的;哪些成本因素具有降低的空间。就补短板而言,要摸清本地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其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家庭人口构成;搞清楚制约本地发展的软硬基础设施瓶颈所在。
防止本末倒置,搞清楚方向和目的。就去产能而言,根本目的是为了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使各种生产要素配置到生产率和回报率更高的地方,而不是简单地把企业关门了事。去产能一定要和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统筹起来考虑。就去房地产库存而言,根本目的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释放房地产行业占用的过多资金,而非刺激新一轮房地产行业的粗放式发展。因此,不能以扭曲的政策补贴刺激高端房地产销售,也不能通过编制不切实际的地区发展规划吸引人口流入。就去杠杆而言,根本目的是通过降低杠杆率化解财政金融风险,需要把握好化解的力度和节奏,以可控的小震(主动调控)化解潜在的大震(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可控的小震是手段,化解大震是目的。要把握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简单地指望一夜之间解决所有问题,操之过急,导致本可有序化解的风险演变为集中爆发的系统性风险;另一种是忌惮小震带来的风险,一拖再拖,直到拖不下去,大震爆发,无法收拾。就降成本而言,根本要求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审批,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出台新的歧视性政策或违背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不然,就与降成本的初衷南辕北辙了。就补短板而言,完善软硬基础设施旨在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倘若把回报率低的项目当作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抓手,大干快上,把短板补过头,补成多余的长板,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确定的任务要具体化、可操作,搞清楚怎么做、谁来做。“三去一降一补”千头万绪,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也离不开政府部门间协同配合。比如,就去产能而言,要明确去产能的重点行业、力度和节奏,明确去产能需要的兜底性社会政策,明确失业人员培训和引导再就业的具体安排,明确如何处置“僵尸企业”破产清算所涉及的债权债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又如,就去杠杆而言,要明确财政、税务、金融管理等部门的责任,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及时评估去杠杆的成效,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尤需注意的是,“三去一降一补”的具体内容非常多,但病根都是体制问题。无论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还是增加有效供给、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解决的根本办法都是深化改革。各地应当积极作为、勇于探索,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抓好改革措施落地。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