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进一步增强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信心
- 发布时间:2015-07-01 18:4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张少雷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受益于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举措,市场信心迅速恢复,投资热情持续升温,这不仅有助于加快社会融资模式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支持企业转型创新,还有助于推动居民投资从不动产向金融资产转型,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使经济增长真正惠及人民。总的来看,从经济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型是一场持久战,开局阶段的稳定局面来之不易,各方都应倍加珍惜。针对近期资本市场的剧烈调整,各方必须加强沟通协作,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一方面,必须充分认清短期内的紧张形势,不能掉以轻心。近期的市场调整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从第一阶段来看,国内的非市场因素是主要原因。国内决策机构对杠杆融资灰色地带的强力监管引发市场担忧,特别是四月份以来对场外配资的清理在五月底效果显现,加之6月以中国核电、国泰君安为代表的两轮大规模IPO,连续两个月超过1000亿规模的产业资本减持,再加上前期上涨速度过快,市场有内在调整需求,多重因素共振之下出现动荡实属必然。
目前,形势正在向第二阶段演化,国际因素可能成为主要震源。从6月18日欧元区财长会议谈判被搁浅以来,希腊债务危机再度恶化。6月27日希腊传出以全民公投形式决定违约或执行条款,引发全球股市巨震,全球主要股指跌幅超过2%。从2011年欧债危机的经验来看,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出现新一轮动荡,这将从两个渠道对A股产生冲击:一是避险情绪推动国际资本回流发达市场的安全资产,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将随之承压,中国也将面临一定的资本外流压力和资产价格冲击。二是美元指数上涨将加紧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压力,对国内出口造成进一步挤压,加剧国内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国内市场情绪尚不稳定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防范外部冲击,可能引发国内股市的新一轮波动,需要高度关注。
但另一方面,必须坚定对中国资本市场大发展的信心,过度恐慌也是毫无必要的。从政策角度看,不管是2014年的新三板、沪港通,还是未来的战略新兴版、注册制、社保基金入市等系列改革,都彰显出决策层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和繁荣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决心。从市场角度看,经济新常态引领实体资产重配,人口结构驱动无风险利率下降,制度改革提升风险偏好,货币宽松护航经济转型,监管政策愈发规范透明,资本市场繁荣的根基依然牢不可破。今天的摔倒是为了明天的大步前行,每一次挫折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次成长。
总的来说,各方必须理性认识这次市场动荡,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不管对企业、投资者、研究机构、投资机构还是监管者来说,这都是一次风险教育的绝佳机会。针对短期政策应对和长期制度建设,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短期来看,决策层和监管层必须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坚决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当务之急是切实做好市场引导和稳定预期工作,防止杠杆资金连环爆炸,高规格、全方位应对此次突发事件。从国际经验来看,凡是成功应对股票市场巨震的国家,都是由政府在第一时间给予支持。一是借助主要媒体做好维稳宣传工作,及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释疑,最大限度防止虚假模糊信息扩散。二是组织真金白银适度托底市场,防止恐慌蔓延。信心比黄金还宝贵,但没有黄金很难有信心。三是加强监管层与市场的信息沟通,推动监管政策显性化、透明化、阳光化。四是拿捏好去杠杆的力度,及时建立、完善相关部门协调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五是加快完善风险排查和预警机制,定期对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排查,做到提前发现、及时解除,避免积重难返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长期来看,必须把资本市场建设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框架下去思考,放在实现金融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去思考,以制度建设夯实资本市场大发展的基础。首先,正确认识虚拟经济加杠杆。虚拟经济不是实体经济的对立面,更不是附属品,推进金融创新,发展虚拟经济,不仅有助于分散金融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更有助于重塑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藏富于民。其次,规范和完善监管的制度设计,适应资本市场的新结构和投资者的新特点,把握监管的手法和节奏,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对市场预期产生冲击。再次,多层次资本市场既需要从内部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从外部全面扩大开放,切实提高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既包括外资也包括内资。最后,尽快建立大金融监管体系。建议研究在国务院层面设立金融监管委员会,以便于统筹协调,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作者系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