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新闻 > 财经评论 > 正文

字号:  

人民日报:科学认识判断经济形势的指标体系

  • 发布时间:2015-06-08 13:06:0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郭同欣  责任编辑:张少雷

  

  

科学认识判断经济形势的指标体系——从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指标说起

  分析经济形势有规范的理论框架,也有实践中形成的观察视角,有时后者能够更加直观、简捷地把握经济走势和运行状态。经济理论和国内外实践表明,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中长期贷款等实物量和金融指标的变化与经济走势密切相关,常被大家认为是观察经济走势的风向标。当然,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服务业比重快速增加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上述指标与整体经济的数量关系也发生一些变化。如何科学认识、评价和使用这些经济指标,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评判指标体系,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看,选择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等指标评判经济运行状况,是对经济运行数量关系和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符合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和我国实际

  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评价经济运行的走势,需要选择若干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结构现状、紧扣经济基本脉络的经济指标。

  从理论上看,历史上人们往往用一些兼具代表性和时效性的指标来预判经济形势。农耕文明时代,风调雨顺预示五谷丰登,瑞雪兆丰年;工业文明时代,能源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方式,任何生产都需要能源的支持,电力成为运用范围最广的动力。货运也是经济有效运转的基础,各类原材料运输、能源资源调配、产成品买卖均需要运输,生产的有效扩张必然伴随货运的增长。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交易活动都需要货币的媒介,所以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很直接地反映着经济走势。因此,用电力、货运和货币信贷等指标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是对经济运行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符合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

  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看,用电量和货运量的变化有效反映了经济的脉动。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小且逐年下降,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占比迅速增加,并成为最大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则相对滞后(见图1)。重化工业对能源需求大,是电力消耗大户。相当长一个时期,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70%以上,其中高耗能行业又占工业用电的70%左右,工业用电量与经济增长关联性较强。“要致富,先修路”。由于我国煤炭、矿石等资源型产品多产于中西部,而加工使用地多位于东部和沿海地区,产业的空间布局决定了需要铁路往返运送这些大宗资源和产品,因而铁路货运量与经济增长也密切相关。

  从国内外相关指标的发展变化看,虽然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各异,但用电量、货运水平与经济增速密切相关,通常用电量增长较快的国家,经济增长也较快。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81—2011年的30年间,日本经济增长81%,用电量增长79%(见图2);印度经济增长5.1倍,用电量增长6.8倍;美国经济增长1.3倍,用电量增长80%(见图3);德国经济增长72%,用电量增长27%。一国经济高速成长阶段,用电量、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增速更快;经济增速放缓阶段,用电量、货运量和银行贷款放缓的幅度更大。比如,1998—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由7.8%提高至14.2%,而同期工业用电量增速、铁路货运量增速总体上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2008—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增速大幅回落,工业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增速明显下降;2009年后,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回升,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加快增长;2011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工业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增长又加速回落(见图4)。这种情况国外也屡见不鲜。

  二、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经济布局、能源结构和运行质量出现深刻而又积极的变化,用电量、铁路货运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尽管发生一些变化,但仍然是观察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我国经济正步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从产业结构看,在政府有力引导和市场倒逼双重作用下,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第一大产业;从能源结构看,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煤炭消费放缓,去年出现绝对下降;从运行质量看,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GDP能耗不断降低;从交通运输结构看,公路运输尤其是高速公路发展迅速,铁路运输占比总体下降。今年一季度公路运输同比增长6.4%,民航运输增长8.9%,而铁路运输下降9.4%。再加上区域内分工与交换不断加深,这些都影响了能源、货运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

  一是服务业比重提高和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导致对电力和铁路货运需求减少。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以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为主导,消耗的能源资源较多,对货物运输的需求也较大。但近年来,我国进入了服务业主导的发展新阶段,而服务业发展对电力和铁路货运的需求大大低于工业。与此同时,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也降低了对电力和铁路货运的需求。高耗能行业对能源、原材料需求较多,而高技术行业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较低,高耗能行业增长放缓和高技术行业较快发展,也必然带来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需求减少。

  二是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消费结构优化降低了能源消耗和货运需求。近几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市场倒逼机制影响下,企业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替代的压力前所未有,促进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2014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8%,降幅比2013年扩大1.1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降幅进一步扩大到5.6%。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GDP需要消耗的能源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用电量增速放缓幅度大于经济增速放缓幅度。与此同时,能源结构优化进一步降低铁路货运需求。2014年,我国煤炭消费量比上年下降2.9%,10多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原煤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6%,比2013年下降1.4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核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比重继续提高,达到16.9%。由于煤炭运输量占铁路货运量一半以上,煤炭消费量下降,清洁能源消费增加,客观上减少了对铁路货运的需求。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最严节能环保新政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用电量的下降。

  三是其他运输方式的替代、资源品进口和能源供给方式的变化也降低对铁路货运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路、水路和民航等运输方式快速发展,货物运输方式日趋多元。目前,铁路货运量占我国全部货运量的比重下降,公路运输比重上升,即使是铁路货运最重要的产品煤炭,很多也通过公路运输。同时,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加大了煤炭、铁矿石等资源型产品进口,从而降低了通过铁路从中西部地区运输资源型产品的需求。2014年,我国进口铁矿石比2013年增长13.8%,进口谷物增长33.8%,进口原油增长9.5%。此外,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煤炭主产区煤电就地转化、变运煤为输电,也减少了对铁路运输的需求。当然也要看到,尽管铁路货运出现下降,但全社会货运量仍然保持一定增长,2014年和今年一季度分别上升了7.1%和4.5%,与经济增长还是相适应的。

  三、评判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是动态而不是静止的,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经济运行评价、评判指标体系正在深化拓展和丰富完善

  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指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变化表明,发展阶段在变,科技进步加快,经济指标间的关系既有不变的内容,也有变的成分,分析判断经济形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的视角,辩证看待变与不变的关系。

  首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指标与经济运行在逻辑上仍是吻合的、匹配的。两者数量关系的变化,没有改变这些指标与经济运行状况的相关性,更没有改变现代市场经济下电力是经济生活的基本能源利用方式、铁路仍是我国大宗原材料的重要运输方式、贷款目前仍是我国市场主体主要融资方式等事实,这些指标反映的经济运行的规律和趋势依然存在,仍是分析判断经济走势的重要依据。

  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重视传统的用电量和货运量等指标,也要不断丰富评判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体系。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经济运行发生的深层次变化要求我们认识和评判经济状况的指标也要相应地拓展和深化。

  近两年来,新一届政府敏锐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和特征,不断创新观察视角,丰富和完善分析框架。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推动经济转型,必须实现有就业的增长,必须保证居民收入同步增加的增长,必须保证资源环境可支撑的增长。这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是观察经济运行的新视角。新一届政府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提出了“合理区间”的概念,强调要坚决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只要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就业比较充分、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生态环保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所有这些,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新阶段下观察判断经济的指标及内容,推动形成更为科学完善的分析框架,与原有的分析思路和逻辑既一脉相承,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新阶段。尽管经济运行存在较大下行压力,但无论从用电量、货运量等指标看,还是从就业、收入和节能等指标看,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巨大,特别是积极向好的新因素正在不断积累,新动力正在加快形成,我国经济完全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