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新闻 > 财经评论 > 正文

字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应持续警惕债务风险

  • 发布时间:2014-12-11 09:13: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斌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防控债务风险列为经济发展一大任务。一年过去了,目前债务情况如何,债务需求和偿债能力发生哪些变化,未来是否还需要关注债务风险,如何化解债务风险?回答这些问题,是明年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债务规模总体处在合理水平

  宏观经济持续发展离不开融资,适度借债有利于提高资金配置和经济发展效率,但债务水平过高则需要预防和控制。金融危机以后学术界相关研究不断增多,对我国债务水平或杠杆率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我国债务规模近几年扩张较快,债务风险所有上升,2011年底全社会总负债率为168.9%,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70%-520%的水平,债务总体上温和可控,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极小。但随着形势变化,有必要结合近两年数据进一步考察我国债务水平。

  潜在债务风险不应低估

  当前债务风险依然可控,但却存在近期部分政策调整,长期内债务融资需求加大、偿债能力受到削弱等不利因素,再加上我国债务结构不尽合理、价格总体偏高,债务风险在未来一个时期仍不容忽视。

  ——偿债周期和近期政策调整增加债务风险。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的10.9万亿元政府性债务中,有2.4万亿元今年到期,占21.9%,今后三年约4万亿元到期,占比超过36%,即使不考虑新借债务,偿债高峰压力也不小。同时,为防止经济进一步下行,各地相继放松了房地产限购政策,银行也在酝酿放松住房贷款,不排除提高居民贷款积极性继而提高债务水平的可能。另外,一些信托刚性兑付被打破的案例相继出现,部分地区金融风险暴露等,都意味着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地方债走高、投向集中和成本偏高拉低了债务风险触发点。首先是与政府全部债务稳定相对应,占政府债务60%的地方政府负债率不断提高。2012年负债率为30.6%,半年后提高到31.3%。这与地方政府承当经济建设职能又缺乏规范举债渠道有关。虽然近期还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但负债率走高态势应予重视。其次是债务募集资金投向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较多。从银行贷款投向看,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占比从2009年底的18.6%提高到2013年底的20.3%,去年新增贷款中有近30%投向房地产领域,随着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贷款集中可能诱发风险。产能过剩行业都集中大量贷款,风险不断显现。再次是债务融资成本偏高隐藏风险。去年我国一年期贷款利率约为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2-6倍,一些企业实际承担了10%左右的贷款成本。今年一季度,我国银行业比工业的净资产利润率高一倍以上。贷款利率带动政府债券利率,我国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在3.5%左右,美国则只有不足0.1%。这些短板的存在,在债务规模有限情况下,可能降低债务风险触发点。再者,经济下行风险,结构调整风险,人口结构变化造成的偿债能力下降风险等都将成为风险触发点。

  提高偿债能力 化解债务风险

  防止负债率持续走高和风险积累,关键是通过改革促进实体经济更加均衡发展,提高偿债能力的同时,丰富融资渠道,适度降低债务融资的需求。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化解债务风险。

  ——持续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债务的根本作用是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债务风险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要延续当前加快改革的态势,守住就业和金融风险底线基础上,改革优于GDP增长。

  ——清晰界定边界基础上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我国债务风险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预算软约束下,在企业和政府之间缺少必要的防火墙,政府或有债务风险上升。建议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法制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杠杆效应,防止大剂量宽松政策推高债务水平。

  ——落实政府债务和银行监管等改革举措。落实国务院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堵后门、开前门”,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划清企业和政府债务界限,设立由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参与的信用评级和监督机构,公开债务发行和偿还情况信息,把隐性债务显性化,接受社会监督。在现有问责和偿债机制基础上,探索建立企业甚至政府层面的债务违约退出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推进预决算公开,硬化债务约束。

  ——发展股权融资推动融资结构多元化。直接融资不发达是我国债务风险高的重要原因。未来产业方向需要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金融服务。因此,要围绕降低融资成本这个中心,推进商业银行转向“债权+股权”的综合化经营,为产业兼并重组提供完善金融服务。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是改变短板的关键。加快完善税收制度,稳定政府收入占比,适当提高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国企改革,将垄断限制在最小范围,营造企业间公平竞争环境。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国家信息中心)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