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庸之道
- 发布时间:2014-09-26 03:22:00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姚慧婷
中国8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后,《华尔街日报》援引数位机构经济学家的话称,数据“震惊”、“令人意外”、“中国经济迅速丧失动力”。也有国际投行的分析报告认为,目前趋势一旦确立,或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歧途。从这一观点出发,悲观者往往建议决策者应加大政策刺激力度。
中国经济过去多年超预期增长,投资者和舆论对经济表现高于预期已习以为常,而对低于预期则经验不足,容易反应过度。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日趋庞大,增速逐步放缓原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不过,目前看,已经习惯了长期高增长的投资者、分析师、观察家、媒体舆论要完全适应“新常态”仍需时间。
而对中国决策者来说,要引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则需坚持“政策定力”,不因短期波动而轻易改变经济已进入“换挡期”的基本判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时再次强调了“区间调控”的基本思路,强调只要就业充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属合理区间。
和过于悲观的心态相比,过于乐观者的“一厢情愿”心态同样危险,尤其是认定经济回落没有风险,为推进中国经济改革和转型,宏观政策只能紧不能松。这种观念来自于对“四万亿”的反思,但也矫枉过正地将一切支持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都贴上“刺激”标签,并视为对改革的背离,也易误入歧途。
宏观政策调控不可能是“单行道”,对宏观经济进行适度的“双向”调控,是确保改革目标得以完成的根本保证。不走“强刺激”的老路、中国经济“向改革要动力”,并不意味彻底放弃促进增长的宏观调控措施,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合理政策工具。事实上,中国决策层的“定向调控”措施已效果初现。
环视全球,在经济下行压力过大之际出台稳增长的政策和推进中长期改革并不冲突。美国经济复苏强劲,但美联储仍在执行超低利率政策;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欧洲也正执行刺激经济的“负利率”政策。
改革是中长期任务,而宏观调控则要关注经济的短期波动,两者的周期并不完全匹配。因此,认为只要推进改革,中国就应回避提高增速的宏观政策的观点,也有将短长两种不同周期混谈之嫌。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际,既不应过度悲观导致丧失“政策定力”,也不应过度乐观导致宏观调控“自废武功”;既应对经济增速区间有更大宽容度,也应对宏观政策调整有更强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