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银行 > 银行要闻 > 正文

字号:  

后贷存比时代银行或将摆脱同质化竞争模式

  • 发布时间:2015-06-25 18:13:42  来源:中国网财经  作者:魏可  责任编辑:胡爱善

  导语:随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贷存比指标越来越不合时宜。贷存比指标过去作为重要的监管指标,其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反向引导作用十分明显,一是强化了商业银行存款立行的经营模式,二是对影子银行体系的诞生起到了激励作用。

  随着贷存比指标硬性约束的取消,未来商业银行的冲时点揽储大战或将消失,商业银行也将依据自身核心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摆脱目前的同质化竞争模式。但由于其他监管指标约束仍然存在,所以商业银行规避监管的创新行为不会停止。

  中国网财经6月25日讯 6月24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贷存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

  商业银行目前是我国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格局中占据着半壁江山,所以其经营行为对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影响颇巨。贷存比指标是约束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最重要的几类指标之一,其他重要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准备金率、流动性覆盖率、拨备覆盖率等。

  贷存比指标的计算非常简单,主要含义是纳入贷存比的贷款余额与纳入贷存比的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这一指标在我国商业银行由指令性计划向市场化经营转型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限制以单一存贷业务为主要业务的规模扩张和流动性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但随着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种类的丰富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贷存比指标越来越不合时宜。

  随着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发展,贷存比指标所栖身的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越来越丰富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除了自有资金,还可以从公开市场进行负债,流动性管理工具越来越丰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不必然依靠自有资金。在新的形势下,流动性覆盖率(LCR)、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等国际通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也许更为有效。

  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

  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种类越多越多,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的创新和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规避贷存比等监管指标的温床,这些创新行为滋生了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增大了中国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而监管部门在较长时间内却没有有效的办法。

  3、贷存比指标强化了商业银行以存款立行的经营模式

  因为只有获取更多的存款,才能发放更多的贷款,获得更多的利润。这种经营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类型的银行,有的银行擅长资产端的投资,而弱于负债端的资源获取,却也不得不被迫加入存款争夺大战,使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陷入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月末、季末、年末的存款大战即来源于此。

  那么,后贷存比时代的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冲时点的揽储大战或将逐渐消失

  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的需求和贷存比指标约束之间存在天然的对抗性。过去几年,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业务、同业业务等多种业务创新来为冲时点大战提供资源支撑。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在关键时点对市场流动性的吸收力度在2013年6月底的“钱荒”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不过,据普益财富的数据监测,自2014年9月份“存款偏离度”政策出台之后,以往显著的银行理财月末效应展现了新的形式,说明其与时点存款之间的关联已经很弱。

  此次研究的数据截取以2014.5.31(星期六)----2014.6.6(星期五)开始,2015.5.22(星期六)----2015.5.28(星期五)结束,为其周数编号1-52,共52周。称一个月发行产品的最后一周为月末周,其对应编号为月末点,如下表所示:

图一:股份银行各期限类型产品发行量趋势图

  如图1所示,自2014年9月存款偏离度政策出台之后,从发行量的变化看,由以往的月末冲高到后来的月末发行量变少,且一个月内,前三个星期发行的产品量波动并不大,银行不再月末冲量,表明存款偏离度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影响力确实较大,进而呈现另一种“月末效应”。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据上走势验证了“存款偏离度”政策对银行理财业务和时点存款之间关联效应的强制剥离。

  虽然冲时点揽储大战行为未来会逐渐消失,但在目前的阶段,银行依然可以依靠1个百分点的利差获得不菲的利润,所以银行总行对于分支行的吸储行为不会放松。

  银行规避监管金融创新的行为不会停止

  上文已提到,贷存比指标只是约束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最重要的几类指标之一,而非唯一的指标。即使贷存比指标的硬性约束消失,银行仍需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拨备覆盖率的监管、央行合意贷款额度的控制,满足贷款集中度监管等各类监管指标。

  所以,未来商业银行仍需要通过信托受益权、资管计划、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将信贷资产转移出表,以满足监管部门多方面的监管。商业银行作为市场化的主体,其盈利动力会永远持续。而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传统的存贷利差经营模式将经受极大的挑战,未来主流大型商业银行将寻求理财业务等中间业务作为战略转型的突破口。商业银行在开展此类中间业务时,必然寻求规避上述各类重要指标的监管,以扩大自身的盈利能力。

  未来银行将真正实现差异化竞争,分工程度将加深

  随着贷存比指标的硬性约束取消,银行之间的能力差异会愈发明显,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可以通过合作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而非必然陷入同质化的竞争中无法自拔。善于获取存款资源,而不善于管理资产风险的银行,可以通过和其他投资能力较强的银行合作来补足短板。在服务中小微企业领域做出成绩的银行,其负债资源可能并不充足,可以通过同业市场的调剂来补足短板,实现更加专业化和差异化的经营。

  未来随着准入的门槛放松和准入限制的放松,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成为真正的全能性银行。找准自己的核心优势并不断加固,才是正确的战略选择。当所有的银行都能够依据自己的核心优势来经营,中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脱节危机便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无论再艰难,技术含量再高的业务,也总有优秀者能够实现突破。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国务院会议同意取消贷存比指标作为硬性约束,但《商业银行法》的正式颁布实施仍有时日。据悉,银监会将用一年的时间推进《商业银行法》的修订,争取2015年年底出建议稿。《商业银行法》的修订案的颁布实施可能更晚。对此,业内人士需要有清醒的认识。(作者系普益财富研究员魏可)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