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保险 > 保险要闻 > 正文

字号:  

国内人均保单不足一张 保险想说爱你不容易

  • 发布时间:2015-10-25 07:1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陈楚 童璐等  责任编辑:郭伟莹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险很重要,是保障也是理财。可在国内,人均保单不足一张,这是因为保险理财观念不强?国内保险理赔不健全?保险人员不可信?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因为不懂 所以不敢碰

  谈起保险这种金融产品,其实可能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碰到过不少保险推销人员,但因为保险产品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过于复杂,尽管保险营销人员费尽心思推销,无奈还是很难弄明白,或者压根儿不相信保险公司最后会兑付,于是只好作罢。但在现代社会,如果你不和保险产品发生点什么关系,你未来的生活保障,可能确实会受到很大影响。

  和我一样的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其实很早就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了解到保险产品。在年轻或刚参加工作时,年轻人有着买房买车的巨大压力,一般是舍不得花一笔钱去买保险产品的,毕竟年轻,觉得自己身体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出去坐车、坐飞机,一般都买了交通意外险,普通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重疾险,其次就是小孩的教育险。对于重疾险来说,年轻人一般只认为身体还足够好,即便买重疾险,也是以后生活安定了,至少过了35岁的事情。人的内心总是有这么一种侥幸的心理:每年花一两万去买重疾险,而一辈子得大病的可能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小的,很多人担心花这么多钱买保险,最后自己得大病的可能性又很小,岂不是浪费掉了?何况自己还有养老保险,这么一掂量下来,

  很多老百姓最终都与保险产品无缘。

  偶尔看到朋友或者亲戚生大病,因为医疗费而劳心费神的时候,我就想到一定要买份重疾险,于是兴冲冲地约了保险推销人员,本来我是打算一年用在保险产品上的钱不超过一万五千块,但对方根据我的年龄和收入情况,保险营销人员最终计算的结果,是我至少每年需要买两万元以上的保险,这个险种不能少,那个保险产品必须买,好像离了这款保险产品我就活不了似的。如果保险产品的额度在我的预算范围之内的话,我肯定会买的,但经保险营销人员这么一计算,内心的疑窦丛生了起来:这个保险营销员是不是为了保费提成收入而故意忽悠我?有了这个疑虑,对保险营销人员就没有了信任感,而且保险营销人员跟我计算的那些保费公式,实在是让我看不懂,既然看不懂,又难以信任人家,结局大多是以“我再考虑考虑”作罢。

  我等普通老百姓,一辈子最大的需求,就是图个安全感,既然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无法让我们做到养老时放心无忧,投资股票又容易亏损,那就老老实实买点保险产品呗。其实,老百姓也知道,买保险产品,肯定是不希望自己得个大病什么的,但万一得了大病,你买的保险到时候就很有可能让你在巨额的医疗费前面不是愁云满面,而是相对轻松。说白了,大家花钱买的重疾险等保险产品,最终都是不希望保险公司能够兑付的,但因为买了这些保险产品,一旦出事,自己就至少不会因为金钱而伤神,这实际上是一种安全感。

  问题是,保险行业的竞争那么激烈,保险推销人员使尽浑身解数给你计算各种保险产品的投资额,而且总是会超出你的预期,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整体上还是给老百姓一种“无非是为了保费提成收入”的印象,这样当然不会产生任何信任感。其实,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很多险种既有保险的功能,还有投资理财的功能,只是在口若悬河的营销员面前,面对难以搞懂的保险产品,又有多少人能放心地去购买保险产品呢?

  保险,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张保单保三代”、“有责任心的人才买保险”、”“如果风险不期而至,您想过没有,家人将被您置于何种境地!”这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感受是什么?反感。是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因这些所谓有责任心的大道理被“拉保险的”洗脑,反而反感被突然预设出的苦难绑架,更避免尝试交谈后对方百折不挠的营销轰炸……对于保险,我们讨厌听到那些自以为聪明的套话,于是,这些与千百种带着杠杆的金融工具一样的保险产品,被异化成与伦理、道德、智商、文化等挂钩的无所不能的可怕玩意儿。

  不排除将保险防患于未然看做“乌鸦嘴”的心理,但与此同时,保费收入的两位数增长显示国民的保险意识已是逐渐深入人心。去年保监会公布的险企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7.49%,而今年的前三季度,A股四大上市险企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四大上市险企前9月实现原保费收入8619亿元,同比增长13.44%。每年赴港买保险的内地游客激增,也透露出,越来越多的人其实对保险隐藏着的“真爱”:并非不爱保险带来的安全保障、风险转移和投资功能,而是受够了常见的“宰熟”和“忽悠”销售模式,反感保险公司的惜赔嘴脸。

  显然,保险的投资功能和抗风险的能力,也正随着行业的成熟和认知的发展而被大家接受。从供给端来看,嗅觉敏锐的资本也开始涌入保险市场。就在这个10月,马云马化腾马明哲携手设立的互联网寿险公司宣告成立,不甘落后的刘强东也宣布成立了京东互联网财险公司。在整个A股市场上,不完全统计已有30多家上市公司涉足商业保险领域。险资开始频频举牌,“敲门”上市公司,也算是侧证了这个行业的“人精钱多”。刘益谦和他的国华人寿、李光荣和华安财险,尽管资本大佬们一直偏爱借助保险行业“潜行”,但自保险新“国十条”落地,打开了整个保险行业的成长空间后,大佬们离距离打造“金融+股权”的综合布局,借助险企转身“金融集团“的梦想也更进了一步,以险企为支点的运作步伐也更加急促。资本的流动,是保险业正迎接着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的最好注脚。他证明虽然保险的形式尚未蜕变完成,但前景却被看好。

  “是的,我爱保险,但我讨厌卖保险的人”,这是很多人的真实心理。保险作为专业性很强的金融产品,却仍然没有走出主要靠渠道驱动来拉动保费增长。尽管保险公司的中上层都具有相当高的素质,但绝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保险公司业务员还是业绩导向下那些迷茫的年轻人——他们在以保费为KPI考核的大环境下,艰难地动用一切关系和口舌去吸引你掏出钱包。何况,前些年在行业粗放增长时期的诈骗等行为,对行业形象的伤害难以弥补。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排斥的并非保险产品,而是保险行业的“夸大其词”,怕的不过是被忽悠和欺骗,买到不合时宜的保险产品。或许,当今的保险行业已经变化,但刻意回避他们的你并不知道。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能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网络保险公司崛起的原因。

  世上本无新鲜事,一切皆有前人行。当赴港买奶粉的风潮被赴港买保险替代时,我们也应当思考:尽管国内的乳业仍在发展,但像反思三聚氰胺一样的反思保险业必行。随着市场变化、政策的调整和保险行业的成长,保险“可爱+可靠”一点,倒还是颇有希望可言。

  保险代理人这个桥梁很重要

  小时候很少接触保险,对保险的理解很简单。只记得学校会组织统一购买意外保险。那个时候每年才要5块钱,偶尔有同学被狗咬了,需要打疫苗,保险公司会赔20块钱。如今保险产品线极其丰富,五花八门,但如何购买保险却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不会反复比对,仔细研究,很有可能会后悔。

  有一次,我去银行办理业务,被推销一款产品。听说有收益很划算,听完匆匆几句介绍,也没多想,就决定签字购买,总共缴纳了2300元。一年以后,有人给我打电话通知续费,才知道我当时是购买了保险产品,可是当时对方向我推销时,根本没有提“保险产品”几个字,更没有告知要每年缴纳固定金额,大约要60岁以后才能有收益。再翻出当时的合同,我也无法辩白。合同上显示,我确实是购买的一款理财型的保险产品,准确地说是一款投连险,并不是银行自己发的产品。这事让我很气愤,因为保险代理人当时的“忽悠”,没有把事情讲清楚;我觉得这款产品并不适合自己,于是中断了缴纳。后来,经常关注保险类新闻,才知道和我有同样遭遇的人很多。有过这样一次被保险代理人忽悠的经历后,我对保险代理人完全没有好印象,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相信保险代理人,不要轻易买保险。

  前两年,老家县城的表姐看了几天书考到了保险资格证,在国内一家知名保险公司兼职做保险代理人。这家保险公司产品线丰富,可表姐代理的产品仅寥寥数款,问起原因,告知:“只要这几款产品佣金最多,其他的产品就不需要了解”。因此,更加重了我对保险代理人的反感。

  回想小时候购买的意外险是一个不错的产品,买保险清清楚楚,理赔简简单单。现在也有意外险,只是价格不再那么便宜,且保险公司也不会大力推广营销。一位保险行业人士道出了个中缘由:“现在热销的都是理财型的保险产品,说明这种产品受欢迎。纯保障型的保险产品只能越来越被忽视。理财型和保障型这两种类型的保险产品,自然各有所长,但保险公司大力推广的肯定是利润最大的。而纯保障型的产品,利润太少了。”

  其实,对保险我还是有需求的,重疾险正是我需要的产品。人一旦生有重病,生活将会发生重大变化,重疾险可以减轻这种压力。我开始向各家保险公司咨询,想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后再下决定。可看了很多保险产品后,我决定放弃了。这类保险产品实在太多了,各个产品貌似差不多,但是在合同细则上又有不同,比如说覆盖的疾病的种类和数量、保障期限长短、费用等。一家代理保险公司告诉我:“重疾险的门道很多。比如说脑部肿瘤等脑部疾病,有的保险产品只有开颅手术才算重大疾病。但是现在微创技术高度发达,可以采用微创代替开颅,这更安全,费用也更高,但是依据条款保险公司又不给理赔。”如果要理解好一款保险产品,竟然需要医学方面的知识。如此看来,对于我一样的普通人来说,也只能看个大概,保险代理人又是必不可缺。

  可保险代理人可信吗?如果保险代理人,不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多为客户考虑,可能想购买保险人也会更多一些。现在保险的覆盖率太低,可能更大程度源于我们缺乏专业的、对客户负责的保险代理人。

   保险公司要加油

  买保险这个事情,估计跟自备消防设备是一个道理,不是买不起,而是没有这个意识。只有感同身受,才能真正激发潜在购买欲。

  最近公司组织了一场消防培训,去前就被同事教育:免费消防培训年年都有,提高消防意识只是一方面,兜售产品才是主要目的。尽管打足了预防针,但当亲眼目睹宣传短片,还是被深深触动。那些被全身毁容的花季少女,从亭亭玉立到面目全非,两张照片硬是要放在一起;30楼,5条人命,忍不住浓烟侵袭,明知是死路一条还纷纷往下跳;还有不谙世事的儿童因烧伤后处理不当,全身皮肤与棉被粘黏在一起,现场好几位妈妈看得心都碎了。心碎的结果就是:买买买!最后办公室人手一报警电筒,干粉灭火器、救生绳和防毒面罩,用资深同事的话说,该买不该买的全备齐了。

  如果说消防用品用处单一,只是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火灾,那么保险的用途就更广了,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退休养老、子女教育,简直是对生老病死四大人生难题的360度全覆盖式保障,但是周围咨询了一圈,最畅销的险种你知道是什么吗?当然是强制购买的车险,随后竟然是淘宝运费险,就是淘宝上购物,因货品不满意要求退货,由保险公司承担运费。然而,最多的,还是从不买保险的人,这里特指需要自掏腰包的商业保险。是没钱吗?有一部分因素,办公室最年轻的小朋友,每月工资都不够用,上次来了个保险公司的大姐,是好说歹说费尽了口舌,但他就是嬉皮笑脸只管叫穷。的确,对于刚进入社会,收入少的年轻人来说,没有家庭负担,还欠着一屁股信用卡债,本来就过着明天钱今天花的生活,再让他们去为未来提前买单,是不太靠谱。

  但那些住着上百万的房,开着几十万的车,他们的想法是什么呢?一个40岁的男同事最有代表性,他算了这样一笔账。按照相关规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个险种都需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费,比例分别是养老保险:企业20%,个人8%;医疗保险:企业8%,个人2%;失业保险:企业1%,个人1%;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由企业承担,个人无需缴纳,工伤保险缴纳比例根据行业性质进行划分,浮动费率在0.5%~6.6%之间;生育保险费率为0.5%,再加上约12%的公积金,实际个人月缴纳的部分为工资的20%左右。他认为,社会保险基本能囊括家庭所需保障,再购买商业保险未免多此一举。除非是生重病,但是家里人身体还算硬朗。没病没灾的过了大半辈子了,也没得啥大病,何必要多此一举。

  此言论竟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除了一个刚休完产假的新晋妈妈,她说自己以前也是抱有同样的想法,但生了小孩之后完全变了,觉得自己千万不能出事,一旦出事宝宝怎么办?所以已火速为一家三口购买了保险。

  真要感叹一句母爱真伟大,什么旧有势力、保守思想在其面前,都是摧枯拉朽一般的存在,但一味地抱怨国人存有侥幸心理,没有保险意识,也只是片面之词。

  为什么运费险会如同一个神奇的存在迅速占领市场?一是有需求,二是便宜。但是你能说意外险、大病险没有市场吗?相信只要是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多一道袈裟防身又有何妨,但是从性价比上,每年一两万的支出还是略有肉疼,要不怎么那么多人去香港买保险呢,说是保费低范围广时间长,说穿了还不是性价比。什么时候国内保险价格不让人肉疼了,估计生意也会好起来。

  啥?你说买投资类保险,这个还真不推荐,所谓的分红部分只是附带功能,收益率很多时候还不如买银行理财产品,还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投资的归投资,让保险的归保险吧。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