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养老”模式等待试水 互助养老面临市场检验
- 发布时间:2015-08-28 09:51:41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郭伟莹
这个夏季,有一件事让贵州省委党校副校长汪建初一直牵挂着。那就是正在筹建中的“以老养老”模式广西防城港试点。汪建初正是这一养老模式最初的提出者和推动者。
“现在看来试点落地并不那么容易。但是我真的很希望"以老养老"这种新模式能够落地开花。真正的养老不是等死模式,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应该激发老年人自身的潜能,二次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遗憾的是,以老养老的好处很多人还没有看到。”汪建初说。
“以老养老”新模式
在盛夏黄昏的防城港市伏波广场,来自青岛的陈丽正把赤脚放进海水里,让带着凉意的海风吹散一身的暑热。背后台阶上,坐着她86岁的老父亲。
孝顺的陈丽现在陪着患脑血管疾病的老父亲长住防城港。她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几年前为照顾生病的父亲,她放下工作,陪父亲到各地游住。海南岛、云南,哪里空气好就住哪里,防城港是他们住得最久的一个地方。
在防城港,陈丽父女的生活很简单,大部分时间两人在房间里打扑克牌,傍晚时一起到海边散散步。“没有朋友,是很孤独啊,不过也习惯了,再说我爸的性格也属于比较内向的。”陈丽说。
在养老模式多元化的今天,陈丽父亲的这种养老模式还不多见,毕竟,像陈丽这样,能够放下工作和家庭,长年照顾父母的子女只能说是个例,难以复制。但就在防城港,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复制的养老新模式试点正在进行中。
2014年底,在中国社科院党校挂职副校长的汪建初参与了一个主题为“城市化与环境、健康”的调研组。在广西防城港调研时,汪建初建议,可以发挥防城港市在养生、环境、房地产等方面的特色,建设一个全国性的“以老养老”示范基地。这个建议后来被写入调研组给防城港市的建议信里。
所谓“以老养老”,就是充分发掘老龄人口的潜在能力,通过有组织的培训,提高老年人自我服务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时,通过建立老年人群居网点,形成老龄人口互助体系,在老龄人口内部化解部分劳动服务需求。
根据构想,正在建设中的“银族工程学院”将作为以老养老模式的核心工程。围绕银族工程学院,将建立一系列配套服务设施,包括银族养生园区、银色互助社区、银族创业中心、银族交谊平台等,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与老年大学不同的是,老人除了在银族工程学院可以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文艺、保健等知识外,还可以享受到一个完整的生活服务链:医院、食堂、运动场、超市、园艺,甚至花园墓地,都已经在规划中。以“银族工程学院”为核心的养老试点其实要打造的是一个全功能养老社区。
按照汪建初的构想,在以老养老社区里,要充分发挥老人的潜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彼此服务的目标。如果你退休前是一个管理干部,那你依然可以承担起部分管理工作;如果你有一技之长,你可以在兴趣小组里传授给别人;甚至一个没有任何文化的老农民,也可以因为有丰富的种菜经验成为园艺区的老师。
“这些工作都是有偿服务,所以有些活跃的老人在这里获得的收入可能就超过他(她)的房租,他(她)自己也会很有成就感,这不是很美的事情吗?”汪建初说。
银色人力资源潜力巨大
在汪建初看来,在“养老”这个词里,老年人不是被动地被养,而是有充分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5岁,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按照男性60岁,女性55岁退休计算,中国人退休后的平均余寿还有15~20年,这是很长的一个时段,如果都是被动地被赡养,不光给社会带来很大压力,也不利于老年人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汪建初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认为,老年群体有很大的差异性,有的不到60岁就因为伤病等原因失去劳动能力,有的到70岁身体素质还很好,还有很大的创造力,不仅不是社会的负担,还能为社会作出很大贡献。传统的养老模式没有把老年人分段对待,没有看到60~70岁的老年人是潜力巨大的银色资源。以老养老模式将可以有效地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二次开发,减少社会养老压力,提升老年生活品质。
“以老养老”模式还能适应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养老服务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现实。由于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导致中国人口出现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的扭曲结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12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以每年数百万的速度减少。
张车伟认为,中国养老真正的问题并不是缺钱,真正应该担心的是有钱解决不了养老问题,尤其是421家庭结构会使更多老人虽然有钱,但是享受不到方便适合的养老服务。
组织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付费服务是“以老养老”模式的一个亮点。身体健康的老人在这里可以为其他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些服务将被记录在一个专门的账户里,提供服务的老人可以选择领取现金作为报酬,也可以将服务时间存储起来,等到自己将来需要服务的时候再使用。
汪建初认为,这种方式可谓三全其美。“现在有不少老人退休之后没有事情干,比较空虚,这样的老人集中居住之后,形成一个服务和被服务的和谐氛围,将自己身体健康时付出的劳动转变为未来需要时能够获得的服务,不仅双方老人受益,对于减轻子女照护负担、减轻社会养老压力都很有益处。”汪建初说。
鉴于这种考虑,试点将首批学员的年龄限定为男性60~70岁、女性55~65岁、身体健康的退休人员。汪建初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根据试点进展的情况,以后招收的标准将会逐步放宽。
质疑与挑战共存
提出一个构想不容易,要把它变成现实更面临许多挑战。
汪建初的建议提出后,受到相关部委和学者的肯定,防城港市也十分重视和认可。同时,由中国正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组成的产学研联合课题组迅速启动,共同推动试点落地。
但质疑声也不小。有学者认为,以老养老模式固然有它的价值,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也有巨大的需求,但就防城港试点来说,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老人从哪里来,能否留得住的问题。
根据试点的规划,从2015~2018年间将实现3万老人定居防城港市进行“以老养老”。
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呢?课题组认为,在防城港市推行以老养老试点有其优势。首先,防城港市环境好、空气质量好,富含负氧离子,有利于老年人养生;其次,防城港市房价不高,租房便宜,物价相对低于其他沿海地级城市,有利于降低养老成本。
据统计,目前约有70%的中国退休人员养老金在2000~2400元之间。这些人员正是以老养老模式的目标人群。根据其收入水平,以老养老试点设计了一套比较容易被接受的收费标准。每位老人每月的住宿、活动、管理等费用预定为1400元,膳食费在600~800元之间。这样,老人每月的总支出约在2000~2200元。至于身体有疾病需要护理的老人,则要缴纳相当于市场价格80%的服务费。这笔费用绝大部分发给为其服务的老人,小部分划入“银族保障基金”。
汪建初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这样的收费水平并不算高。这算是防城港试点的一个优势。
到底老人如何看待这个收费水平呢?本报记者随机采访了江苏省一位每月退休金2100元的老人。他表示,自己不敢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去参与以老养老。“万一要是生病呢?我这个收入水平,必须得省着点花。”老人说。
除了要看老人愿不愿意买单,正在筹办的试点还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防城港市位居中国南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边远的城市。
银族工程学院原定于今年12月开学。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国正信集团监事会主席丁章林8月26日回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询问时透露,现在正在进行校区房屋的内部装修,装修好之后还要放置一段时间,原定的开学日期可能会推迟。
“这个项目在中心城市做的话,地价太贵、成本太高,老人承担不起;在边远城市的话,交通不便,对老人的吸引力不够,可能还是二线城市更加合适吧。”汪建初说。
“以老养老”模式在防城港的试点尚未落地,现在还很难预测其进展。尽管如此,汪建初对以老养老模式的前景依然乐观。
“现在的老人有一部分有多个子女,还有家庭可以依靠,再过几年60后进入老年,基本上都是只有一个孩子,家庭养老的功能更加弱化,那时候,以老养老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就会更加突出。”汪建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