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基金经理辞职后还继续持有原基金吗?
- 发布时间:2015-02-02 07:4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张明江
新年首月,“明星”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的节奏并未放缓。1月,共有5位基金业“大佬”离职。数据显示,目前1015位基金经理管理着近1900只基金产品。与2013年相比,仅增加了76位基金经理,基金产品却增加了348只,基金经理人数的增速明显低于产品增速,这让目前基金经理人均管理产品数创下近年新高,达到1.9只,2011年与2013年这一数据分别为1.3只、1.4只和1.7只。
去年213位基金经理离职
上月,民生加银原总经理俞岱曦离职,奔向私募的滚滚浪潮。1月5日,兴业全球(340006,基金吧)基金经理陈扬帆正式离开公募行业进行创业。博时行业主题基金经理邓晓峰也于上月8日办完离职手续,其的新去向就是某著名私募平台。此外,景顺长城王鹏辉辞去副总经理一职,其随后的辞职信也基本证实了之前市场对其“奔私”的猜测。同时,上投摩根原副总经理、投资总监冯刚也刚刚辞职,加入了创办私募的大潮。
此轮“奔私”潮流似乎是上年的延续。数据显示,2014年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达到213人,而同一统计在2012年、2013年的数据分别为111位和138位。
记者留意到,在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盘点出的“2014年私募十大新闻人物”中,就有三人与“奔私”密切相关。去年10月,有“公募一姐”之称的王茹远离开宝盈基金,并于11月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时值行情走高,王茹远抢发多只私募产品,并创造了一天抢购16亿的成绩。此外,去年12月,上投摩根基金原投资总监冯刚离职,业界也认为其将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他的离去也被人称作2014年级别最高的“公转私”。据了解,冯刚直接管理基金超过8年,穿越牛熊市,累积收益高达415.11%,在所有同期的公募基金经理业绩排名中位列第二,并获得4次金牛基金。第三位则是邱国鹭,从南方基金离职8个月后,邱国鹭再次重出江湖。目前其身份是上海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的CEO,该公司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注册备案,目前管理产品与投顾的规模在50亿左右。有趣的是,中银基金前权益投资总监孙庆瑞就是邱国鹭平台上第一个发行产品的明星基金经理。值得一提的是,王茹远“奔私”后在中信证券(600030)发售私募产品,邱国鹭携高毅私募平台在国信发售产品,均受到市场追捧。而由邱国鹭亲自掌舵的产品,获得投资机构高瓴资本的5亿元认购支持。
选产品还是选“人”?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关心的莫过于基金经理的更迭是否对其投资回报产生直接影响。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他们均认为基金经理,特别是明星基金经理的离开对投资者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好消息。
“基金经理的个人风格对基金情况有很大的影响。” 数米基金研究部主管王炜如是说。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基金经理队伍“人来人往”,但一些新晋的基金经理能力并不一定较所谓“明星经理”弱。徳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就表示:“现在许多年轻的基金经理慢慢成长起来,很快就会有新的明星经理出现了。”
那么,那些因“认准”明星经理而购买基金的投资者在基金经理更换后,还需要继续持有原基金吗?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需要进行衡量与仔细评估,再决定是否对其投资进行调整。“对于新接手的基金经理,要看看他过往的业绩,如果基金出现了下跌的情况,那要考虑是基金经理的原因还是产品的原因。”凯石工场副总经理张剑辉对记者表示。
对于正打算购买基金的投资者而言,“基金经理的风格一般都很重要,他对市场的匹配性和适应性,是影响基金最核心的要素。除此之外,就要考虑该基金的业绩稳定性了,比如看看往年的业绩情况。”江赛春如是说。而数米基金研究部主管王炜则建议,准备购买基金的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可把基金经理的因素排在靠后的位置,“虽然基金经理的能力占很大因素,但基金经理的能力后面还有他的投研队伍和平台所发挥的作用,应先考虑行业发展前景、基金产品设计,再考虑基金经理。”张剑辉也表示,如今许多产品设计特色越来越鲜明,“这样的产品对团队的依赖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