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募静待暴跌后疯牛变慢牛
- 发布时间:2014-12-10 08:47:06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田燕
连续十几个交易日的快速上攻之后,多方力量终于出现短时衰竭,9日市场大幅跳水,沪深300指数跌幅高达4.49%。
面对惊心动魄的“牛回头”,机构人士表示,牛市判断不改,市场回调更健康。而江湖老手们则在当日各显神通,开空单,做差价,灵活如私募者上午减仓,尾盘抢筹。多位公募人士表示,经过剧烈调整,牛市将进入精耕细作期,投资者将更加理性。
开空单 做差价
“今天上午就开了一点空单。”浙江一位前敢死队成员老李(化名)说。上午看到成交量这么大,上证指数的成交迅速蹿升到4000亿元,日内交易经验丰富的老李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成交量如此之大,当天要么会大跌,要么会剧烈震荡。
下午,市场果然如他所料出现暴跌。然而,单久经沙场的老李对牛市判断不改。他认为,剧烈调整正是牛市的标志之一。调整之后,获利盘出来,市场稍微冷静,一些还没有怎么上涨的银行股及低估值的国企股还将会上涨。
和老李手法几乎一致的还有知名私募、陕西创赢投资董事长崔军。这位蓝筹股的忠实“拥趸”在11月份收益高达100%。
崔军透露,上午看到股指突破3470点,就感觉太过疯狂。与此同时,RSI指标突破99,“以往RSI突破99时,市场都会出现暴跌。”崔军要求团队迅速部分减仓,他的模型也自动开了空单。
不过,由于看好后市,两位江湖老手减仓并不狠。“只是牛回头嘛。”老李说。他其实当日只开了数十手的空单,并很快平仓。对于重仓的一只国企股,老李也没有获利了结,而是采取做差价的策略。下午一点多,该国企股开始跟随市场跳水,从最高涨幅9个点,到收盘时,跌幅已近4个点,吞噬了近两天的涨幅,但由于做差价和开空单,老李昨日也没有亏损。
回调更健康
面对近200点的暴跌,业内人士认为,回调更健康。老李认为此前由于有较多踏空者,因此不停地出现超买,导致市场非理性上涨。“蓝筹估值是要修复,但是上证指数一个月涨40%也是不合理的。”
收盘后老李不紧不慢地说,“不着急,说不定明天就能拉一根中阳线。”在尾盘的最后5分钟,老李重新杀入了那只国企股,抢筹数千万元。
“可以肯定的是,以后日成交量达到4000亿元没问题。这种成交量下,个股的机会更加精彩,牛市算真的来了。”老李乐呵呵地说。
崔军也透露,到下午他平掉空仓,并重新买入。昨日暴涨又暴跌形成了“外包日线”,这是《短线交易秘诀》一书的作者拉瑞?威廉姆斯列举的基本获利形态之一,即如果当日的最高点高于前一日最高点,最低点低于前一日最低点,则意味着股市的方向将出现变化。“这种图形一般人都会很恐慌,但根据统计,外包日线当日尾盘和第二天上午都是买入机会。”
牛市进入精耕细作期
不过,相比于灵活的私募,公募人士在急跌中“船大难调头”。多位公募人士表示,昨日没有来得及减仓。不过他们也并不担心,普遍认为牛市并未结束,经过剧烈调整,牛市将进入精耕细作期,投资者将更加理性。
泰达宏利基金认为,从中长期来看,牛市的逻辑依然没有发生变化,利率下行的大趋势不改。目前的利率上行应视为短期现象,大类资产配置切换到股票市场的大方向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市场的大幅下挫是让投资者重新恢复理性,重塑对市场的敬畏之心。相信在理性分析市场各方因素之后,慢牛思维会成共识。
建信基金认为,A股更倾向于从“快牛”走向“慢牛”。经过此次调整,短期市场风险得以释放,未来市场的上涨趋势将趋缓,只要股市的上涨不会对银行债券融资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那么市场的大方向仍然保持不变。
专业人士的分歧在于两点。首先是调整的时间。北京某基金公司的蓝筹风格基金经理认为,短期内或将进入一段平台整理期,时间到月底。南方基金认为,待经济基本面改善跟上股市脚步后,才能继续上涨,这样的慢牛行情最符合改革转型的需要。乐观如崔军、老李者认为,第二天市场可能就将回升。“10日上午可能调调,下午就可能拉出小阳线,小阳线更健康。”崔军说。
其次是调整后的龙头。部分人士认为,券商可能还将是龙头。在牛市下,券商盈利稳定,估值提升,且从昨日的调整来看,券商股仍然是强势板块。星石投资认为,券商业务创新不断,券商行业业绩有望大幅提升。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龙头必须切换。“如果想要长期健康慢牛,龙头肯定要换,单个板块不可能推动整个牛市。”上述蓝筹风格基金经理表示。他认为,接下来地产股或许会成为新的龙头。一方面,地产属于周期蓝筹;另一方面,地产行业销量正在回暖。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此役之后龙头将是低估值蓝筹股,如中字头国企股。而私募新贵创势翔认为,成长股已经调整较多,此次调整之后中小盘或许会有所表现。
近日满仓操作的星石投资认为,昨日调整是难得的买入机会。“这一轮牛市是典型的改革牛市。蓝筹估值仍然很低,大类资产配置向股市转移刚刚开始,牛市趋势不可扭转。在方向明确的情况下,每次调整都是一个买入机会,此次也不例外,这就是所谓的‘千金难买牛回头’。”星石首席策略师杨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