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岔路口旁选基金

  • 发布时间:2014-11-14 05:46:22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张明江

  如果你错过了2013年的任泽松,错过了今年上半年的陈扬帆、杨云,依然执迷于华夏、嘉实旗下那些为规模苦苦挣扎的名字,这似乎过于崇信“大而全”的品牌效应,而忽视了真正赚钱的基金。

  要想从基金投资上发掘“潜力基”,先从时下流行的两种观点分析:一是规模和名气越大的基金公司,产品越安全、收益越好,此为“规模论”;二是跟互联网金融沾边的创新型基金拥有几乎完美的客户体验,产品便捷、功能服务强大,姑且称为“互联网金融崇拜论”。两种论调,到底孰是孰非?

  “规模只是规模”

  规模是决定收益的重要指标吗?先看“瘦”基金一端。11月1日,迷你基金被清盘一幕再度出现,继汇添富之后,工银瑞信安心增利场内实时申赎货币基金主动终止合同。工银瑞信有关负责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由于规模问题,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低于平均水平,基金的审计、信息披露等固定费用对投资者收益影响较大。从维护持有人利益角度出发,退出后可选择其他业绩表现更好的基金。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中资产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数量有378只,较二季度末增加47只。按照可比数据计算,在迷你基金中,今年以来累计单位净值增长率不足10%的基金数量占比53.14%,累计单位净值增长率不足30%的占比达97.20%。这些业绩较差的“瘦”基金在今年第四季度可能会向管理层上报处置方案,其中部分会启动清盘程序。

  钱景财富CEO赵荣春认为,尽管历史上不乏中邮战略新兴产业这样的“瘦基金”逆袭的案例,但从常理分析,规模越小的基金面临的赎回和清盘压力越大,基金业绩持续走低是大概率事件,对于普通基民来说,选择徘徊于5000万元清盘线上下的基金,高投资风险不容小视。

  规模越大的基金,业绩是否越好?探究这一问题,需要清楚一个道理,新基金发行是基金公司实力的竞技场,一只新基金要获得好的发行规模,一般与公司品牌、中短期业绩与渠道人脉关系、渠道投入力度等方面有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舍得往渠道砸钱。因此,对于小基金公司而言,由于受到诸多限制,一般新基金的发行规模相对较小,而大型基金公司的新基金规模往往较大。

  华夏基金、兴全基金和中邮创业基金是公认的大、中、小型基金公司代表,截至三季度末,华夏基金旗下股基、债基、货基、混合型基金的平均规模分别为63.43亿元、6.06亿元、237.85亿元、51.84亿元;兴全基金的四类基金的平均规模分别为20.20亿元、1.77亿元、388.50亿元、40.50亿元;中邮创业基金四类基金的平均规模分别为50.70亿元、12.11亿元、5492万元、9.70亿元。

  那么大基金公司发行的“胖基金”总体业绩如何?

  在股基、债基、货基、混合基金4大类基金中,截至10月31日,华夏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排名分别位列70余家基金公司第40位、第50位、第31位和第28位,兴全基金公司的业绩排名分列第63位、第10位、第6位和第57位,中邮创业基金的排名是第5位、第57位、第70位和第7位。从排名不难发现,基金公司本身的业绩与规模并无太多联系,小基金公司部分品类的业绩可以超越大型基金公司。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无论是单只基金的规模还是基金公司的规模是处于不断变化中,业绩本身并非与规模挂钩的指标。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策略分析师江赛春表示,规模排名只能说明公司整体产品线、产品数量、管理费、品牌效益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与基金产品业绩并不构成“正相关”效应。随着基金业市场化步伐加快、注册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中小基金公司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逆袭会越来越多,“拼规模”和“以大为美”的思维怪圈会被打破。

  “别盲从互联网”

  无论是各种“宝宝”,还是近期很火的大数据指数基金,在功能、服务、申赎效率等方面的优势毋庸置疑。但是业界也不乏各种疑惑,国泰基金子公司国泰元鑫总经理梁之平每次与互联网企业高管会谈时,他总要问及公司净利润或自由现金流等问题,互联网大咖们都会善意但坚定地回复称:“在我们的世界里,只讨论‘流量和客户数’。”

  类似的疑问很有代表性:是否所有基金产品都能做成以功能、流动性或者客户体验取胜的“余额宝”,这些产品甚至可以忽略业绩、规模,从流量和互联网广告中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就像此前曾经成功的各类垂直网站、各种APP。

  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从投资者和基金公司两方面入手。从基金公司看,基金的本质是资管产品,互联网公司对接的总是各种类型的基金产品,而资产管理的核心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作为“轻资产”行业,基金业需要良好的收益、过硬的专业技能来产生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数据显示,货币基金总规模由2014年2季度末的1.59万亿元增加至2014年3季度末的1.77万亿元,其中互联网“宝宝”增幅环比放缓趋势明显。而同期,股票型基金规模增长6.4%,开始稳步回升;债基规模也增长了3.8%。从收益导向看,随着债基和股基业绩转好,“宝类”货基的规模被其他基金“蚕食”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投资者购买基金产品的首要需求是获取收益,离开了收益去谈流动性、功能和服务,并不能构成投资者出手的理由。针对当下大热的互联网基金产品,投资者应谨慎对待。对于绝大多数追求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在选择基金时,不要过分注重于“胖瘦”和“渠道和功能”,而应该在规模适度的基金公司中综合评定业绩,这是“择基”的王道。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