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财经 > 基金 > 私募动态 > 正文

字号:  

规模万亿业绩称雄 自主发行成私募“万能神器”

  • 发布时间:2015-05-29 08:54:49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田燕

  私募行业生态正在改变。自从2014年2月7日私募登记备案制度实施以来,一种新类型的——自主发行私募产品诞生了。2014年3月,私募大佬裘国根的重阳投资,抢发中国第一只自主发行的产品——重阳A股α对冲基金。这类产品由私募自己做基金管理人,虽然仅仅诞生一年多的时间,不仅规模悄然蹿升至近万亿元,而业绩也“称霸”各类投资策略。

  不知不觉间,自主发行的私募正悄然改变行业格局。以往私募发行赖以为生的通道——信托、公募专户、券商资管等,其业务空间正被自主发行挤压。

  “稍微大一点、有实力有口碑的私募人士,都选择自主发行产品。”私募人士表示。相比之下,自主发行更灵活,几乎没有投资限制,而且可以根据客户喜好、管理人投资风格在风控和投资上进行个性化设置。“私募终于归本正源,回到了以契约精神为中心的时代。”

  不过,也有研究人士和通道人士认为,自主发行类产品可能是“双刃剑”,没有投资限制这一优势,在实力不足的私募处容易演变成风险,在牛市下这种“灵活性带来更好业绩”的错觉被强化,未来或有系统性风险。据悉,在很多机构客户和银行等发行渠道处还不太被认可,部分机构客户仍然指定通过通道发行产品,对于自主发行仍在观望。

  规模万亿业绩“称雄”

  所谓自主发行,即私募管理人在基金业协会登记后,便可以自己做基金管理人发行产品。例如股票策略型私募,登记后可以获得一个“身份证号”,凭此去开证券账户。此前,必须借道信托、公募专户、券商资管等,借助通道的托管和监管,来让投资者放心。通道型产品下,私募不能名正言顺地担任基金管理人,而只能以投资顾问的方式“寄人篱下”。

  基金法修订后将私募纳入监管以及登记备案制度的实施,使得私募自主发行产品不再会被看作非法集资。根据基金业协会的数据,仅过去一年多时间,已有16家基金管理人的自主发行的产品超过50亿元规模。而规模在20亿-50亿元的也达到23家,10亿-20亿元的22家,1亿-10亿元的100家,这意味着,自主发行的产品规模已经在1500亿-2600亿元。

  据记者了解,这仍然是保守估计。“基金业协会的数据应该是2014年底的。”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记者获悉,由于券商PB业务(主经纪商业务)既可以为私募提供基础服务,包括托管业务下的资金安全、投资清算、净值核算、投资监督服务,还有通道可提供的份额登记、系统、估值核算等服务。还可以提供交易投研、两融等服务,因此,大量自住发行的私募产品都与券商合作。私募人士认为,券商市场化程度高、专业性和效率也更高,所以服务更好,在新品种、个性化需求上的反应远快于其他通道。

  据了解,目前国信证券平台上有约1700亿元规模的自主发行类私募产品,国泰君安1000亿元左右,而招商证券托管约3000亿元规模的自主发行私募产品,后者已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私募自主发行平台,占领约二至三成的市场,这意味着,全国自主发行的私募产品规模实际上已近万亿。

  如果规模增长还不算令人惊叹,那么业绩上的数据则值得关注。统计今年前4月的业绩数据,自主发行类产品已“称霸”私募江湖。

  先看股票策略型私募,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142只自主发行的私募产品,前4月平均回报达到43.9%。同策略公募专户类产品收益是43.01%,券商资管类平均回报仅为37.36%,表现最差的是当前主流——信托类产品,前4月平均收益是36.68%。

  事件驱动策略下自主发行类私募产品的表现也遥遥领先,今年前4月平均收益为69.73%,远远超过信托类的35.73%、公募专户类的29.24%和券商资管类的28.78%。

  债券策略下,自主发行类私募产品前4月平均回报率达8.28%,而公募专户类、信托类和券商资管类的同策略产品平均回报仅分别为4.19%、4.13% 和2.52%。

  市场中性策略下,自主发行类私募产品前4月平均回报率为13.62%,采用同一策略的信托类、公募专户类和券商资管类私募的平均业绩分别为9.68%、10.17%和11.68%。

  管理期货策略下,自主发行类私募产品前4月平均回报率为10.10%,略逊于期货专户类的13.01%,但好过同策略信托类产品5.97%的回报,以及公募专户类的4.96%的回报。

  七成私募选择自主发行

  自主发行类产品已经成为私募业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招商证券资产托管部总经理秦湘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全行业大概七千多家私募基金,差不多有70%已经选择自主发行。私募也无一例外褒扬自主发行,赞其为“万能神器”,在灵活性上完全可以把通道型产品“KO”。

  “神器”的“万能”首先体现在产品设计上,包括投资范围、投资比例、结构设计等方面。

  一家规模已经过百亿元、自主发行产品规模逾20亿元的债券私募告知,固定收益市场上,新品种层出不穷,通道类产品为豁免责任,往往死抠合同字眼,没有明确规定的品种不让投。以收益凭证为例,这种产品实际上就是券商发的类债券产品,收益率普遍在5%-7%的区间内,以1-3个月为主。2014年下半年,收益凭证呈爆发式增长状态,但是该私募透露,像这类新品种,通道型产品很难投资。“通道机构能不投就不投,在沟通上要费很多时间,但还不一定能沟通下来。”他说,“对基金经理来说,一个新品种不能参与,实在是太不爽了。”

  对此,市场中性策略的私募也深有体会。一家上海老牌私募早已有超过百亿规模的阳光私募产品(借道信托计划发行的私募产品),但是从去年开始其自主发行的产品规模已经超过50亿元,其中主要为市场中性策略产品。该公司负责人透露,虽然公司在信托渠道很受重视,但是信托渠道并不适合发市场中性策略产品。

  “2015年,私募已经进入对冲元年,随着中证500、上证50的股指期货4月份推出,基本上私募产品,都有添加对冲策略的需求。”该私募人士表示。然而对于新的对冲品种,通道机构在风控、估值等方面的准备都不会尽快迁就私募,“对私募来说,对冲策略意味着业绩,业绩是我们的全部,但是对通道来说,这只是他们业务的一小部分。”

  在投资比例上,自主发行的产品也灵活。据悉,信托通道,在风控上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通常单只股票持仓比例不得超过30%,而另一家券商托管部人士介绍,目前已经有很多自主发行的产品都是“做单票”,“基金经理的风格各不相同,对于一些擅长抓牛股的基金经理来说,个股限制太严不合适,但是对通道而言,所有基金经理都是一样的,都必须遵守它的风控。”

  自主发行的灵活性,还体现在运营效率上。上海淘利资产董事长肖辉透露,自主发行的产品资金调拨更快。“有期现套利机会时,需要在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之间调拨资金,如果走信托通道往往要一天时间,因为通道产品多,这样套利机会很容易就错过了。而自主发行的产品则只需要一个小时。”

  除了万能的产品设计,业内人士透露,自主发行在费用上也诱人。“降低一半还是有的。”另一家券商资产托管部人士介绍。据悉,目前,在券商进行托管和其他服务外包,核心客户的费用在千分之二左右。此前,借助通道就需要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的费用,再加上在千分之二的托管费,总费用在千分之五到千分之七左右。对此,一位信托人士透露,券商在费用的压价,是私募业务的主要竞争压力之一。

  自主发行PK通道产品

  或许是业绩的召唤,或许是万能的个性化定制,客户的认可度越来越强。招商证券人士透露,仅4月份,其平台上自主发行的私募产品规模已经增长千亿元,已经超过去年的总和。5月22日,时隔7年来,上证指数再次攀上4657点高峰,牛市如火如荼,为自主发行的产品添把火。据悉,近期奔私的大佬如原公募“一姐”王茹远、新华基金投资总监王卫东、嘉实五届金牛奖得主刘天君等,对其产品均采用自主发行的形式。

  私募人士认为,未来成为主流的私募产品形式已是大势所趋。上述债券私募人士严肃地表示,自主发行的盛行,实际上是私募本质的“归本正源”。

  由于之前没有纳入基金法监管,没有合法的身份,必须借助通道的“外衣”。“但是承担法律责任的应该是私募自身。”该人士说,“通道型产品其实是更复杂的法律关系,让运营成本也提升,现在规范了,就应该脱下这层外衣,回归简单。”

  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处长孙磊所著的《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法治化道路》中,对基金法的修订进行了回顾,指出立法本着以基金合同为中心的原则,开出负面清单,只要在一些要件上符合规定,不违反非公开募集、合格投资者制度,基金合同可以由当事人自主约定。这种自律管理式的监管思路,给了私募基金发展极大的空间。

  私募人士认为,自主发行的所谓“万能”,实际上就是基于合同的契约精神。“私募不是公开募集产品,所有的运营基础是基于合同产生的信任,既然是合格投资者,那么客户就应该能认识到风险。自主发行也是海外对冲基金的主流形式,中国私募行业验明正身的时机到了。”

  “可以说,目前通道类产品的生命正进入倒计时。”北京老牌私募、和聚投资总经理李泽刚说。

  北京一家大型私募告知,虽然自主发行产品成为主流私募产品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通道型产品不会消亡。一方面,一些刚起步的小型私募,口碑和实力上都不足,需要借助通道的权威性、销售能力和运营系统起步。自主发行的产品虽然灵活,但是对私募实力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自己配置资源,例如与客户沟通,风控系统的搭建、人员培训等都是成本,而且由于法律责任由私募自己承担,更需要严格的投入。

  另一方面,随着通道竞争日趋激烈,近来通道费用已经降低很多,部分通道费用与自主发行相差无几。

  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彦表示,对于自主发行产品,投资者也不能过于乐观。虽然这类产品灵活性很高,但是也是“双刃剑”:自主发行下,投资限制被放开,风控也由私募自身进行把控,一些对自身投资能力定位不清、风控实力不强的私募,风险会较高。“牛市可能因为放开投资限制,他们业绩表现较好,但是也许熊市里就不一定了。”

  张彦认为,自主发行产品经历这一轮火爆之后,会出现“大浪淘沙”的洗牌。“虽然券商体系更成熟更灵活,但是也有不完善之处,如果通道机构的配套服务质量能跟上来,那么信托等通道,仍然有竞争空间。”

  记者获悉,目前自主发行产品的销售渠道仅仅是在券商和第三方销售机构,在最强大的发行渠道——银行的认可度还不高。一位银行渠道人士告知,由于自主发行在风控上的个性化,以及银行渠道过去习惯代销通道型产品,风控压力较小,所以接受自主发行的产品还需要时间。“银行要代销你的产品,必须对基金管理人高度信任,自主发行产品的全套尽职调查成本很高,不仅是证明私募有投资能力,还得确保内部治理、股东背景等都符合要求。”据悉,目前仅有一些固定收益类的自主发行产品进入银行代销渠道。

  肖辉介绍,有的机构客户也会指定使用通道发行产品,因为对自主发行类产品仍然处在观望中。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