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字号:  

5765家私募在招手 2015或成公募私奔年

  • 发布时间:2015-01-26 09:11:32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管伟  责任编辑:张明江

  原公募一姐王茹远“奔私”后,轻松募得50亿的超强吸金能力,着实给欲走还留的公募基金经理打了鸡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已达5765家。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从业人数上,都已远超过公募基金。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管理层对私募基金监管的明确,以及各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2015年或将上演公募基金经理的“私奔狂潮”。

  政策给力

  自2004年年初深圳国际信托推出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阳光私募产品至今,私募基金已走过10个年头。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年底国内私募证券管理人约500家,规模资产约1500亿元。到去年7月上旬,基金业协会已完成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约3563家,管理私募基金产品约5232只,管理规模约为1.98万亿元。而到目前为止,私募基金管理人数已达5765家。

  据了解,2014年私募基金正式被纳入监管,《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和《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对私募要求全口径备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对合格投资者、私募募集宣传、投资运作等作出规定。备案制度也开启了私募自主发行道路。

  在加强行业监管的同时,监管层对私募的扶持力度也非常大。2014年5月,《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培育私募市场”单独列出,要求建立健全私募发行制度、发展私募投资基金。

  2014年12月31日基金业协会发布《实行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分类公示的具体方案(征求意见稿)》,对私募证券、私募股权、创业投资等,按照实缴规模大小进行分类公示,管理基金规模为零、实缴资本低于注册资本25%或低于100万元将进行提示,可以预想未来私募监管将更规范。

  地方政府对私募也是大力扶持。南京一家正在注册报备的私募基金人士告诉《金证券》记者,他把注册地选择在了上海。“不管从资金、人才还是配套建设上,上海对冲基金园区对私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目前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公司中,注册地在上海、深圳及浙江杭州的占据80%以上。据悉,上海虹口区的对冲基金园区、杭州的对冲基金小镇等地前期出台的私募基金扶持政策显示,实行房贴、人才补贴和落户奖励等。

  缺人难题

  一基金行业人士向《金证券》记者透露,一个优秀的私募基金经理背后都有着一个强劲、有实力的团队,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比如原公募一姐王茹远,在公募时团队业已成型。

  泽熙掌门人徐翔在公司内部也曾多次宣称,对于一个投资管理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人才。泽熙投资成立以来,徐翔花费很大精力和财力,不惜重金到各大机构挖角。去年5月,甚至抛出了20万年薪招聘有财经记者从业经历的有识之士加盟团队。

  不过在评价旗下的投资团队时,徐翔只是用了“一般”二字。“我们的研究团队只能说是一般吧,但为什么业绩比别人好,我觉得是因为别人更差。”

  这道出了目前大部分私募的烦恼与忧虑。

  “你所知道的、能叫得出名字的私募,都是金字塔尖儿的人物。”一位从公募“私奔”而去的私募人士向《金证券》记者透露,目前大部分私募团队少则三五人,多的也不过10人左右。规模上了50亿的私募基金,一般要有30人的团队与之匹配,否则很难从容运转。

  数据显示,目前已登记备案的5600多家私募基金中,有3600家还没有成立产品。没有产品也就没有收益,更没有提成可拿。为节约成本,许多私募才起步时,老板不得不身兼多职。

  上述从公募奔私的基金人士向《金证券》记者坦承,刚成立私募基金时还真不习惯。“以前,你的身后是一个庞大的团队,投研、营销、交易等,都有不同的人来应对,你只需要专心做你该做的投资即可。”到私募后没有团队,又受困于有限资金,什么事情都得自己来。

  规模门槛

  对于基金行业未来的发展,资深基金行业人士、济安金信总经理王群航[微博]表示,未来不管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拼的就是团队,说到底,就是拼人力和财力。

  沪上一家正在备案的私募基金人士向《金证券》记者介绍说,“跟公募基金追求相对收益相比,私募更追求绝对收益,完全靠业绩表现来提成的,如果做亏了赚不到钱。因此,私募对于自己的选股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更高。这些除了掌舵人要有很好的市场感觉外,还要靠团队智慧力量的支持。”

  一家已成立近两年的私募基金掌门人则告诉《金证券》记者,“一家私募基金的规模如果不超过1亿,年盈利不超过10%,那根本撑不起一伙人的开支。”

  事实上,大力发展私募基金也是成熟资金市场的一大特色。王群航表示,在海外大部分富人更倾向于认购私募基金,而不是公募基金。而在中国,随着许多明星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基金,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也开始接受私募的概念。

  “当然,公募基金如果不积极转型,改变体制,那么会受制人才之困,路也会越走越窄。”王群航对《金证券》记者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