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字号:  

建章立制加速基金业“新陈代谢”

  • 发布时间:2014-08-25 05:39:24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孙朋浩

  日前,汇添富基金一则清盘公告打破了市场平静,若持有人大会顺利通过执行,这将填补国内公募基金从未退市的空白。公募基金主动清盘背后的政策支持有哪些,为什么是短期理财基金最先尝试清盘?还有哪些基金可能面临同样命运?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推开那扇公募基金清盘之门……

  公募基金清盘之门为何尘封16年?从制度层面看,主要涉及不知道如何清盘、不值得去清盘两方面因素。

  和讯理财客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岳认为,长期以来,基金清盘的后续细则不明晰,在基金审批制下权衡放弃“发行牌照”的利弊后,很多基金公司宁愿自掏腰包维系迷你基金生存。但是,新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出台后,上述“不知道”和“不值得”迎刃而解,基金业有望实现“新陈代谢”。

  新规破解“不知道”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代宏坤认为,对于基金清盘,在新老基金法中相关条款的表述基本一致。但新的《办法》中对于信息披露和处理办法都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办法》规定,在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如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并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表决。

  展恒理财旗下弘酬投资研究总监王斐认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募基金圈未发生清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旧的管理办法在清盘方面的硬件条件限制太低,在基金作为理财产品比较稀缺的年代不达标的可能性太小;二是即便“达标”了,后续细化的规定也不够明朗,基金公司考虑到清盘会给市场声誉带来不确定的影响,谁都不愿意蒙受品牌损失,往往选择其他方式自救。

  制度化解“不值得”

  在促使清盘制度更加成熟、明晰之后,如何改变基金公司眷恋牌照“壳”资源的积习,放下“清盘不值得”的包袱?

  “新基金设立门槛的降低为基金清盘扫清了很大障碍。”代宏坤认为,基金公司可根据自身发展策略灵活地设立新基金,“事后备案,而不是事前审批”,基金的类型和数量在不断增加。

  在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下,优化基金产品线,提升运营效率成了管理人的重要课题。对于运作不理想,规模有限,没有生命力的基金,管理者没有必要继续贴钱维护,清盘理应提上议事日程。

  “客观地说,清盘对基金的流动性或许会有一定损失。但基金产品不像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基金业新陈代谢必须成为常态,维系‘基金不死’没有太大意义。”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李兰说,在金融市场化改革中,基金公司是真正的“主角”,有权从成本、收益等角度自主决定要不要发新产品、发行何种新产品、何种产品改清盘等问题。

  王斐则预测,未来3年至5年间,基金行业将保持快速良好的发展势头,公募FOF、公募对冲基金等各种不同的投资工具也将不断上市,行业自身乃至整个泛资管领域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将更为流畅。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