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字号:  

公募基金大资管转型之困

  • 发布时间:2014-08-15 08:3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田燕

  在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公募基金可谓是混得“风生水起”,尤其是非公募业务得以迅速发展,甚至隐隐有了动摇公募业务这门“正业”的趋势。与此同时,基金总规模刷新至7.25万亿,仍然稳居券商和私募之上。不过业绩方面却刚好相反,仅仅跑赢基准水平,算是勉强捍卫了自己的“专业形象”。

  另外,各家基金公司电商的发展参差不齐,但是产品大多仅与货基绑定。虽然天弘基金依靠余额宝的先发优势在这一领域保持了超然地位,但“赢家通吃”的互联网法则似乎暂时失效,因各方正在积极拓展非货基产品,行业想象空间仍大,最后究竟由哪路“诸侯”问鼎仍未可知。而粗放式野蛮生长的基金子公司们,则在监管层一系列文件的规范和约束之下,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行业的格局变数还非常大。

  面临上述种种挑战与机遇,2014年下半年,基金业将如何应对?《每日经济新闻》对此进入了深入采访调研,以期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帮助。

   基金投研优势暂失 跑赢大盘跑输私募券商

  私募最优、券商居中、公募最弱――这是今年上半年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情况的缩影。尽管多数公募基金业绩尚能跑赢大盘,但投研优势与“同行”相比已暂时落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由于非公募业务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宝宝”产品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募基金对于权益类投资的专注度正在下降。虽然身处混业经营大背景之下,多元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作为机构投资者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丢。准确定位,才能立于不败。

   站在混业经营路口:华夏成基金转型缩影

  华夏大盘上半年净值亏损16.23%,在主动型权益类基金中排名垫底,一时之间引来市场一片唏嘘。

  业内人士称,这是一件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前基金经理王亚伟去私募后,华夏作为公募基金行业的老牌龙头,旗下拥有庞大的投研队伍,难道不能全力维护好这只曾经公募领域的旗舰基金?

  之所以典型,还因为业绩背后折射出了太多现状。

  今年上半年,华夏系主动型权益类基金遭遇前所未有的“滑铁卢”,不论偏股型还是股票型,根据同花顺(行情,问诊)iFinD统计显示,竟无一实现正收益。而华夏系最后一只主动型权益类基金还是2009年12月11日成立的华夏盛世。也就是说,距今4年半时间里,包括因股权问题而长期被勒令停发的产品,华夏系再无任何主动型股票基金和偏股基金问世。

  随着今年以来管理层 “捕鼠”升级,华夏不断被卷入舆论漩涡。以至于5月16日证监会公开表示,“正在调查的部分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非法牟利的嫌疑账户,与华夏管理的个别基金存在关联”,但并未肯定被调查对象是华夏大盘。

  规模方面,华夏原本 “牢不可破”的霸主地位,也在余额宝问世后,被天弘基金在半年左右赶超。其当然不愿“坐以待毙”。去年10月28日,华夏与百度合作开展互联网基金销售业务,并一度因8%的约定收益率引起证监会关注;今年1月15日,华夏与微信合作的理财通上线,与余额宝正面厮杀。不难看出,华夏已将大部分重心放在“宝宝军团”的规模斗争之上。

  与此同时,华夏的非公募业务发展也颇为积极,只剩下传统的二级市场投资日渐沦为鸡肋。当然,这与漫长的熊市也有直接关系,基础市场行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基金公司产品发展方向。

  而华夏基金上半年的境遇就像是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缩影。

  醉心互联网“宝宝”产品、大力发展非公募业务的绝不止华夏一家,主动型权益类基金产品业绩整体不佳,而“捕鼠”风暴之下更是引得人人自危――基金经理前所未有的高离职率可见一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目前公募基金公司积极参与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之下,部分公司已经出现所管理的公募资产规模低于非公募资产规模的“倒挂”现象,而公司的发展重心或许正在倾斜。专户子公司横行,非公募业务狂飙,上半年管理层已不得不出面提醒公募基金仍要将“公募”二字作为业务中心。

  公募业务无非是面向普通投资者、部分机构投资者,以各类基金产品作为发展载体的业务类型。其核心竞争力仍是证券投资能力,即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允许范围之内的投资实力。

  可能A股熊市太过漫长,牛市的疯狂滋味已几近遗忘。但不得不提的是,7月底蓝筹股的积极反弹,给力程度超出预期,最后8个交易日实现“8连阳”,尤其可贵的是市场人气和信心均恢复不少,但踏空行情的基金却不在少数――因为去年以来新兴产业的疯狂已使多数基金集中调仓于创业板,或呈轻仓观望状态。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再来谈论基金业绩,感觉难免有些“沧桑”。

   多数基金跑赢基准:捍卫专业颜面

  今年上半年业绩表现最好的主动型权益类基金是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净值涨幅达到39.34%。

  那么,华夏大盘和中邮战略新兴产业,谁更能代表公募基金上半年的投研实力呢?应该说,两者都具有代表性,再结合平均业绩就更能说明问题。

  今年上半年股票市场依旧缺乏行情,上证指数累计下跌5.68%,沪深300指数下跌6.81%。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371只股票型基金上半年净值跑输上证指数的78只,即78.97%的股票基金跑赢大盘,平均收益为-0.48%。与此同时,185只偏股型基金上半年跑输上证指数的仅23只,87.56%的偏股型基金跑赢大盘,平均收益为0.25%。

  也就是说,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在下跌市里跑赢大盘是大概率事件,勉强捍卫了其投研领域的专业身份。不过公募基金讲究相对收益,根据风格设定有各自的业绩基准。由于基金半年报尚未公布,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目前可统计的477只股票型和偏股型基金中,跑输自身业绩基准的共152只,即跑赢占比68.13%。

  实际上,业绩基准是对基金投资风格的合同约束。但跨风格选股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除非是专注于细分行业投资的主题型基金,多数基金都在随着市场风格而动。

  不过,净值上涨是综合因素。或许某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并无涨幅名列前茅的大牛股,但由于资产配置整体合理,一样可以取得良好业绩。相反,如果仅仅重仓一两只大牛股,而其他资产错配,也很难带动净值上涨。

  今年上半年就有一个典型例子,即海隆软件和它的重仓基金。海隆软件上半年股价涨幅高达203.57%,个股涨幅排名第四。而在基金二季报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上半年末仅两只基金重仓该股,分别是广发小盘持有515万股,广发内需增长持有131万股。但就上半年业绩来看,前者亏损7.04%,后者亏损9.95%。尤其是广发内需增长,其前十大重仓股中还有一只上半年股价增长了3倍的世纪华通,但两只牛股也不能扭转其净值表现。

  对于上半年第一大牛股成飞集成,主动型基金的集体踏空就更令人遗憾――尽管二季度末成飞集成出现在18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但无一例外均是指数型基金。基金目前纷纷看好军工行情,但显然预判并不充分。

  而上半年取得傲人业绩的中邮战略新兴产业,主要得益于极好的仓位控制。其股票仓位从80.68%骤降至48.74%。作为一只专注于新兴产业投资的基金,自2012年6月20日成立以来正好赶上新兴产业行情列车,若蓝筹行情真正启动,其接下来的挑战会更加严苛。正如其基金经理团队在二季报中指出,“上半年医药板块和创业板整体涨幅巨大,三度面临IPO重启带来的供给冲击,部分股票涨幅已经透支了今年的业绩增长,我们预计相关股票在三季度很难取得很高的超额收益。”这对于所有曾依靠重仓新兴产业而净值一飞冲天的基金来说,都值得警惕。

  不过,减仓并非中邮战略新兴产业的个体行为。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上半年末基金股票仓位已处于近几年低点:主动型股票基金仓位为76.70%,标准股票基金仓位为83.52%;而2011年以来,两类仓位波动范围分别为76%~82%和82%~87%。银河指出,尤其是南方、景顺长城、华夏和博时等整体股票仓位显著低于行业平均。

  曾有基金经理在二季报中表示,“整体看,今年的市场环境较过去几年比较特殊,博弈市的特征前所未有。在浮躁的市场中,希望投资者能给予我们一定的时间。”这段话不难看出基金经理们的无奈。

  尽管基金经理们已经不同程度减仓,但多数资金仍投资于信息技术业。根据银河证券统计,上半年末,制造业、金融业和信息技术业三大行业共占基金持股市值约八成。同样都是1200亿左右的持股市值,金融业2/3为指数基金持有,而信息技术业九成以上为主动型基金持有,区别明显。银河同时指出,统计2006年底以来基金在9大行业的配置偏好变迁,2009年6月30日是分水岭,信息技术和制造业基金配置偏好就此持续提升,而金融、采掘业持续下滑到底部。由此可见,如果风格转向,基金踏空在所难免。

  今年上半年,共有33只股票型基金净值涨幅超10%,除中邮战略新兴产业之外,兴全轻资产、工银信息产业、华商价值精选、浦银安盛红利精选、财通可持续发展、汇添富逆向、长盛量化红利、富国医疗保健行业、长盛电子信息等都表现不俗;此外,还有12只偏股型基金净值涨幅超过10%。

  私募券商业绩抢眼:上半年全部赚钱

  王亚伟去私募后,鉴于其低调的作风,千合资本连官网都未筹建,更没有参与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私募管理人备案,因而昀沣的准确业绩鲜为人知。不过今年5月中旬有媒体报道称,昀沣今年以来业绩增长已近两成;不过7月又传出消息昀沣净值大幅回落,且经纪商国信证券昀沣项目经理飞往北京与王亚伟见面。

  众所周知,私募不少基金经理原本也是公募出身,私募也是众多公募大佬的首选去处,以至于在私募基金经理群体中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公募派”。

  就是这样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混业经营背景之下,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之间的业绩比较也越来越多。那么刚刚过去的上半年,三大阵营的业绩分别如何?

  根据海通证券金融产品研究中心业绩评价报告显示,上半年各类私募、券商产品全部取得正收益――即包括股票、债券、宏观策略与期货、套利、TOT、FOF等在内的所有产品均未亏损。

  正面交锋情况来看,海通报告指出,私募基金在股票策略、债券策略、相对价值套利策略、组合基金四大类策略上全面战胜券商。从与公募基金的比较来看,私募与券商的各类策略产品均跑赢公募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上半年,私募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为1.11%,而券商股混型产品平均收益为1.02%,公募基金股票型产品平均收益为-0.48%。仅从股票型产品来看,上半年私募最优、券商居中、公募最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私募基金在人才和激励机制上的优势。

  根据海通统计,上半年私募股票策略产品业绩前十的产品为穗富1号、泽熙3期、创势翔1号、泽熙4期、金蕴55期(季胜)、泽泉-涨停板1号、湘军彭大帅1号、安盈1号、新价值成长一期、中域增值1期,收益率均超过27%。尤其是业绩冠军穗富1号收益率高达71%左右。泽熙投资、新价值、西域投资、淡水泉等私募旗下均有多只产品排名靠前。而券商股混型产品业绩前十为中金定增1号、华融定增1号、中山宝睿精选成长、华龙金智汇灵活配置、安信安悦、浙商金惠引航、广发恒定3号、信达满堂红主题投资、德邦蝶彩1号、长江超越理财宝6号,收益率均超过17%。业绩冠军中,金定增1号收益率高达50%左右。

  公募基金在多年的规模瓶颈之后,得益于非公募业务和 “宝宝”类产品,最近两年迎来飞速发展。但如果不着重把握自身核心竞争力,不关注主业,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定位不准,就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