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09日 星期一

“免费午餐”暗藏盗刷软件 谁来帮我看好网络钱包

  • 发布时间:2016-03-24 08:02:0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吴姗 胡程远  责任编辑:张明江

  说好的“点赞有奖”,结果隐私被套、“中奖”扫码扫来病毒链接、“免费”红包却是盗刷软件、总有些冒牌“好友”急着要你充话费……围绕智能手机、社交软件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方式,正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向更广阔的人群袭来。

  据记者了解,2015年全国法院审理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逾千件,最高诈骗数额上亿元;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相关反诈骗平台数据显示,去年平台收到全国用户提交的网络诈骗举报24886例,举报总金额1.27亿余元,人均损失5106元,同比增长近1.5倍。

  新型电信网络诈骗,你中过招吗?蔓延成何种态势?是否真的防不胜防?如何能够彻底遏制?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虚假客服“终年无休”

  数十万涉嫌欺诈用户被封号

  今年3月,北京市朝阳区的林某不慎弄丢了微信聊天记录,于是求助互联网,搜到一个昵称为“微信业务咨询”、QQ号为553871881的人,此人声称可以恢复聊天记录,要求林某缴纳服务费和客户保密费。随后,林某通过QQ红包、支付宝转账,分三次向对方账号转存3500元,然而对方收到钱款后就将林某“拉黑”不再联系了。

  除了“虚假客服”,“虚假兼职”也成为近年高发案件。近日,学生小吴在网上找到一个给商家刷购买量挣佣金的帖子,加了对方QQ号后收到一个链接,被要求垫付金额购买链接上的商品,完成购买三笔的任务后,购买的钱和5%的佣金一并返还。结果,在小吴做了三笔任务垫付4000元后,再也联系不上对方了。

  还有犯罪分子开设虚假购物网站或淘宝店铺,一旦事主下单购买商品,便称系统故障,订单出现问题,需要重新激活。再通过QQ发送虚假网址,受害人填写淘宝账号、银行卡号、密码及验证码后,卡上金额即被划走。

  首都网警表示,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互联网,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假冒身份并非新出现的诈骗手法,只是通信平台变了。”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表示,社交软件的技术门槛、信息传输成本比传统通信手段下降了许多,以往要用伪基站仿冒电话号码,现在只要伪装成看似正规的微信公号,就能发布诈骗信息。

  微信安全风控负责人杨鹏介绍,2015年微信共受理用户投诉850万单,据此打击欺诈用户数十万。杨鹏表示,微信目前已根据用户举报的大数据模型,优化防欺诈提示系统,在可能造成风险的对话场景对用户进行安全提示;同时,对被投诉为欺诈的用户进行严厉打击。

  “免费午餐”暗藏盗刷软件

  紧急止付机制或将出台

  银行卡在兜里,密码存在深深的脑海里,钱却不翼而飞,躲过了虚假客服,还要小心盗刷的坑。

  近日,北京市民李女士在一次微信抢红包时,因误信链接被骗万余元。事发前,李女士被朋友拉进一个陌生人的微信群,突然群里有人发红包,她就习惯性抢了一个,点开后显示中了200元现金礼包,但要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才能提取现金。李女士填完后收到了申请提现的验证码短信,根据提示输入验证码后,银行卡中的一万多元钱被转走。

  在红包经济火爆的大环境下,免费红包已成为一种热门诈骗类型。骗子一般利用朋友圈、微信群散播高额“红包”引人上钩,受害人在领取“红包”前会被要求关注微信号或填写个人重要信息。所谓红包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盗刷软件,你领多少钱就会被盗刷多少钱。

  还有的诈骗分子将人引诱到一个外部链接或某个APP上,而该链接或APP可能存在木马病毒。比如,一位广州市民曾收到“学校”发来的孩子体检报告短信,短信中的链接打不开就按提示下载了一个名为“ndkpn.com”的手机APP软件。次日中午,短信提示其银行卡有两笔达8000元的消费。原来,手机在点击上述链接后自动安装了“手机木马APP”,导致资金被盗刷。

  此外,通过互联网发送中奖邮件,或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诱导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等,最终都是将受害人引向盗刷软件。

  “如今支付工具太便利了。”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说,特别是关联支付宝等支付新方式的滥觞,用户不用退出社交软件,就有可能实现资金的转移,导致用户钱包的安全性大大下降。

  今年两会上,来自广东的陈伟才等3位人大代表建议,市民用银行卡往陌生账户转账支付应延时1天到账。随后,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已就止付机制开展调研,有望在年内对相关政策形成初步意见。

  付亮认为,止付机制相当于给用户设置了“后悔期”。民众意识到自己可能受骗后,能迅速要求银行冻结还未转出的资金。但是,止付机制实现的前提,是执法部门、运营商、银行能建立起通畅的信息共享机制,要确保受害人无论从哪个渠道举报,都能得到快速响应。

  真假“好友”分不清楚

  运营服务商应加强渠道把控

  今年3月,山东潍坊的陈先生出国游玩,临行前将出行消息发到了QQ空间,不想QQ号被盗。3月9日,同学孙先生收到“陈先生”的QQ消息,称自己在吉隆坡的中国大使馆遇到困难,希望孙先生给国内出入境管理处“肖主任”打个电话,问一下自己的护照证明和返程机票有没有批下来。拨通电话后,“肖主任”称需缴纳12400元费用。紧接着,“陈先生”表示“肖主任”的银行卡无法进行国际汇款,请孙先生帮忙将钱转给“肖主任”。孙先生来到银行给“肖主任”转了5000元,结果,还没来得及把余下的钱转过去,就在QQ上看到了陈先生QQ号码被盗的消息。“我平时已经很小心了,没想到骗子会用这种方法行骗,真是防不胜防啊!”孙先生说。

  在QQ、微信、网络上冒充好友、同事、老总、房东、银行、运营商,甚至国家公职人员的作案手法屡见不鲜。近日,在上海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任财务主管的陈女士,被拉入一个名为“公司高管讨论群”的微信诈骗群,群里人员名称、头像均与客户所在单位高管常用的个人信息一致。随后,群里的“老板”声称合同签约失败,须立即退回对方企业支付的70多万元保证金,并且@了具体经办的陈女士,她将钱划转至“老板”指定的账户。后来,因为陈女士很快识破骗局求助银行,才及时冻结了该笔钱款。

  首都网警提醒民众,对于仿冒熟人的诈骗分子,即使是“老板”“领导”之类,只要不确定就要多方核对信息源,避免因为碍于情面等原因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运营商仍应加强渠道把控。”前中国移动高管、电信专家黄晓庆指出,微信等社交平台越来越具有公共性,已成为“通信基础设施”,这样的社交平台必须强调社会责任,不能单纯当作企业身份进行管理,应当与对电信运营商的要求一致。

  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打破各自为政的治理局面,强化协调。运营商、银行、互联网服务商等行业之间应加强合作,推进诈骗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预警平台,共同抵御诈骗“公敌”。

  “群众的力量也要发动起来,遇到网络电信诈骗,第一时间联系公安局报案,发现可疑线索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向首都网警举报,或是登录猎网平台、天下无贼反诈骗平台等进行举报。”首都网警建议。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