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还是重建? 迈入互联网金融的“黄金十年”
- 发布时间:2015-10-27 06:37:12 来源:杭州日报 责任编辑:毕晓娟
上周末,中国人民银行再度祭出“双降”利器,这是今年以来第五次降息,第五次降准,第三次“双降”。一系列降息之后,很多投资者已经无法容忍自己的钱吃固定的低息,为了让钱袋子不缩水,不少市民将眼光投向了互联网金融领域。
可以说,随着传统金融机构的觉醒,借助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已是传统金融机构想要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网上银行、直销银行、消费金融、微银行和非接触“闪付”等都将成为传统金融机构实现“逆袭”的重点区域。而京东、58同城、小米等在内的众多互联网公司的相继“入局”,让互联网金融再次成为掘金石。
只是,收益与风险同在。P2P正当风口,快速发展的同时问题平台涌现、跑路潮不止;第三方支付行业分化严重,技术风险、信息泄露等问题凸显;而众筹资金的支配以及风险判断和风险定价能力依然存在着问题。可以说,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全面“洗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下一个十年,将会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黄金十年”。
优胜劣汰 巨无霸公司“插足” 小鱼恐被“生吃”
年初,小米宣布与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联手,通过与小米操作系统捆绑的一款理财APP销售货币市场基金。小米还表示,将推出一款模仿余额宝功能的“活期宝”,可向投资者提供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并允许随时提款。
无独有偶,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也于今年宣布成立58金融理财品牌。挖财CEO李治国认为,加上微众、蚂蚁聚宝、陆金所、京东等巨头的相继入局,10万亿的市场规模有望迅速把互联网资管推升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最热门的领域。
招商教父鲁银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由于“互联网金融”概念出现的时间太短,且缺乏相对应的管理对策,行业一度乱象丛生。“但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风险控制能力较强、成本控制能力较强及更具资金实力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将会继续生存,其他企业将会被收购兼并,行业正在洗牌。”
尤其是有背景的企业和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对这个行业的“插足”,更将对行业进行一次全面“洗牌”。“相对而言,所面临的风险较弱,处理风险的能力也比一般的平台更加老练,能够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而一些经营规模较小的平台,则可能面临被‘生吃’的危险。”鲁银刚说。
另外,挖财CEO李治国认为,规模巨大的互联网资管市场有可能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最新的风口。与传统资管相比,互联网资管市场更灵活,更能为投资者带来相对较高的收益。从事这个新兴行业的人还是来自传统的资管机构,随着传统资产管理行业中的“职业选手”加入,原来简单粗放的风险管理水平会上一个台阶。
转型升级
传统金融机构实力强劲
抓“互联网+”风口
对传统金融机构而言,要想抓住“互联网+”风口,不但要顺势而为,更要主动出击。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传统金融机构在设计复杂产品交易结构、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防控金融风险、搭建授信体系等方面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长期沉淀的经验,传统金融机构在机构、网络、人才等方面的多年积累也是难以复制的。
今年,银行和不少金融机构的反击让国人看到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力量。
7月份,已在小企业e家玩得风生水起的招商银行又推出了全新概念的首家“微信银行”;九月底,民生直销银行日前客户数突破100万户,金融资产保有量达180亿元;随后,平安银行打造平安网上商城和网络平台,推动应用客服机器人,推广微信服务。
另外,传统金融还抓紧时间争夺P2P网贷的要地,截至目前至少已经有5家银行涉足了P2P领域,包括平安、国开发、招商、民生和包商银行等等。总之,网上银行、直销银行、消费金融、微银行和非接触“闪付”等都已成为了银行“逆袭”的重点区域。
融合紧密
互联网与金融的合作更为密切
PPmoney创始人胡新认为,目前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最主要的应用在支付手段上。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还有更多成熟的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产品上得到大规模应用。
“比如依托大数据技术,能更准确地给借贷人进行风险定价和对投资人进行更精确的营销;客户在手机上就不仅仅是购买产品的单向参与了,还能与产品进行深度互动,比如在手机上全程参与众筹项目,实时观察进度或者与借款人进行视像对话等。”胡新说。
业内专家分析,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是以传统金融为主体的新融合,而O2O的发展战略是最佳的模式创新。
有种说法是,未来传统金融机构就是互联网金融的线下体验店,类似于iPhone专卖店的模式,苹果的销售采取了线上网站,手机APP以及线下体验店的模式。将给线上的投资者提供一个美好的线下体验。
而另一方面,当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交易结构简单,风控手段单一,并不能满足更多业务的接入和投资者更多元化的需求。
对此,胡新表示对于风险的防控与化解,目前没有什么金融工具予以对冲,一般都是以第三方担保解决。未来随着产品类型的多样化与投向的多元化发展,是需要在产品中嵌入期权、保险等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更有效的风险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