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牌照:互联网金融的鸡肋?
- 发布时间:2015-09-22 09:08:22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毕晓娟
作为中国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同时拿到了首张民营银行牌照。当初这牌照据说被各路资本争抢,如今看来,却好像变得有些鸡肋。
“仅是支持政策”
而当初腾讯申请这张牌照时,对此似乎也有所预料,以致再三踌躇。
事实上,腾讯以及阿里一开始对这张民营银行牌照就并不感冒。
早在2014年3月,银监会就在各地转报推荐的试点方案中择优确定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阿里巴巴、万向、腾讯、百业源、均瑶、复星、商汇、华北、正泰、华峰等均在其列。
但阿里迟迟没有提交申请。对此,时任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筹)副总裁俞胜法对媒体释疑称,宁可错过头班车,也要坚持纯网络银行模式。
更早前,2013年10月,在被曝出腾讯已经提交设立银行申请后,腾讯第一时间就出来否认,甚至马化腾本人也亲自出来澄清,他强调:“腾讯只是申请民营银行牌照的一员,并非主导方,而这次参与亦仅是支持政府的政策。”马化腾更表示,他认为国内现阶段不会有互联网银行。
中欧陆家嘴(600663,股吧)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其实,对于这张民营银行牌照,腾讯和阿里一直是矛盾的心态。一方面,这个牌照可以带来合法化的好处,公开吸收存款,资金来源扩大,这是一种理想的假定;另一方面,在拿这种牌照之前,他们的自由度比较大,拿了牌照后会受到严格的监管。
“不必然需要”
后来,不知为何,腾讯和阿里还是相继提交了申请。随后,2014年底,作为首批5家民营银行中的第一个,背靠腾讯的微众银行开业。今年6月25日,作为首批中的最后一个,背靠阿里的网商银行开业。
“他们之前就预计会受到束缚,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对的。”刘胜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不拿民营银行牌照,腾讯、阿里也在做很多互联网金融的事情,拿了这张牌照就像被捆上了手脚,很多事情都得经过银监会、央行的审批。”
而事实似乎也正在证明这一点。
目前,阿里的蚂蚁金服没有民营银行牌照,但风生水起:已涉足支付、小贷、基金、保险、理财、征信等多个业务领域,旗下拥有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微贷、芝麻信用等多个新兴互联网金融业态。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蚂蚁金服已经是一个“类银行”机构,网商银行目前所从事的业务也仅仅是阿里现有金融业务的补充;而对于腾讯来说,在金融圈涉世未深,未有足够多的积累,这张牌照的用处并不大。
“单从业务模式来讲,微众不必然需要银行牌照。”近日,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在主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他认为,之所以需要银行牌照,是因为银行能够得到用户的信任,从而让合作更加顺畅;长期来看,在金融数据安全和产品设计等方面,银行牌照也能够提供更大的空间。
事实上,在今年的陆家嘴论坛(官方站)上,已经有银行抱怨,互联网金融和银行做同样的信贷业务,但是却不受核心资本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的限制。
贡献大但股权小
另外一个原因是股权比例限制。
对于民营银行,银监会确定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为30%,以避免单一股东一股独大。
跟中小银行单一股东持股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0%的限制相比,已有所放宽。
“对微众银行而言,腾讯的贡献几乎是99%,但仅仅持有30%的股份。其他的股东除了出了些资金外帮不了什么。”一位不便具名的金融业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从股权结构来看,腾讯作为主发起人,持股微众银行30%,另外两大股东百业源和深圳立业分别持股20%;网商银行注册资本为40亿元人民币,其中蚂蚁金服、上海复星、万向、宁波金润四家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30%、25%、18%、16%。
刘胜军称,在这种情况下,腾讯的定义和微众银行的定义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对阿里来说,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如果把微众银行做大了,腾讯只能获得30%的利益,剩余70%的利益都被小股东搭便车了,这可能也是一个难题。”
去年7月底,德弘资本合伙人陈宇也表示,“我们的银行貌似要求银行的股东不得一股独大,这就意味着阿里要跟很多股东分享其自身的资源,我感觉对于阿里这样主动性要求很高的公司而言,这点几乎是致命且不可接受的。”
“据我所知,阿里和腾讯当初申请银行牌照时,对股权的期望值本来是绝对大的股东,这也比较符合逻辑,因为他们的贡献度最大。但是监管部门出于对民营资本绝对控制一家银行还不信任,所以坚持第一大股东的股份不能超过30%。”前述金融业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腾讯、阿里与监管层之间早前已经有过很多次的沟通和博弈,但最终仍没有改变这一点。
刘胜军认为,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的价值完全取决于阿里和腾讯,而阿里和腾讯在两家银行中只占有30%的股份,这就出现了严重的利益不一致。“从激励机制上来说,这样的股权分配是制约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发展的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