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8日 星期六

财经 > 互联网金融 > 正文

字号:  

野蛮生长是校园贷款给自己挖的坑

  • 发布时间:2016-03-21 08:54:12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毕晓娟

  21岁的大学生郑德幸死了。他以决绝的方式,从8楼跳下。他欠下60多万巨款,而父亲一生的积蓄只有7万。生前,他试图通过打工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赎。临死前,他只有38.5块钱。一个缺乏约束和自制力的男孩,遭遇野蛮生长的贷款网络,“合谋”之下,走向毁灭。(3月19日《新京报》)

  身陷赌球的迷窟,大学生郑德幸用校园贷款来当自己的救命稻草,最终却让其成为压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校园贷这种源发于互联网的新兴事物,它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是否“存在即合理”,诸多谈论,因此而起。

  金融产品谋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它的天性。在商业增长疲软、竞争过于激烈的背景下,大学校园自然成了这一轮“抢滩阵地”:身在象牙塔的莘莘学子,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接班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所产生的金融习惯,都将是取之不竭的“富矿”。因此,在学生时候就积极介入,这成了各种校园贷款在学校跑马圈地的原动力。

  用小额、便捷的贷款来满足大学生的理性消费,无可厚非。这也是大学生在成年之后应当享有的金融权利。问题在于,校园贷款如果遭遇到像郑德幸这种缺乏约束和自制力的人群,同时,他的资金去向也并非是消费,而是提现进行赌博,那校园贷款该如何把好自己的门?

  风靡一时的校园信用卡曾遭遇过这种烦恼。学生没有收入来源,产生大量的坏账,于是监管部门在2009年大幅度提高办理信用卡门槛,很多银行也因此鸣金收兵。有案例在前,校园贷款应该知晓学生消费的几斤几两。但事实上,很多校园贷款早已把透支额度提高到万元以上,比之前校园信用卡三五千的“天花板”还要翻番。这将助长某些大学生“没有大款的命,却有挥霍的病”的坏习气。

  而郑德幸所不可承受之重,是自己利用同学的身份信息,轻松闯关,套取了多家校园贷款的真金白银。在没有本人在场的情况下,校园贷款如何一路绿灯,直接放钱,就金融安全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大问题。此外,校园贷款应当主打消费,却被高额变现,如果都能如此,那岂不是“校园放贷”?

  当然,如果因为一件小概率的悲剧事件对校园贷款一棒子打死,恐怕又进入因噎废食的怪循环。作为一个成熟的金融产品,校园贷款对学生理性消费的作用,是安全、可控、服务。毕竟年轻人的未来才是事业成长点。严控放贷金额,禁止资金变现,加强流程监管,这是胸有蓝图的校园贷款应有之义。如果任由野蛮生长,赶鸭子“放贷”,碰到下一个黑天鹅事件,就只能是给自己挖坑。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