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挝石引来大批走私客
- 发布时间:2015-07-28 09:32:46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田燕
去年中秋,浙江青田山口镇的石商陆文超终于按捺不住了。圈子里一个个关于老挝石的财富神话,使他萌生了去原矿看看的想法。
那时候,老挝石的价格正处于巅峰,一方质地尚可的老挝石售价可达3000元。即便如此,相比产自中国的四大名石,这价钱依然是九牛一毛而已。与老挝石有些相似的寿山高山石,质地一般的也能轻易卖到2万至5万元,而自古便“一两田黄三两金”的寿山田黄,更涨到了令人咋舌的3万元至6万元一克。
正是这悬殊的价格差距,让老挝石在几年的时间里横扫印石市场。2013年开始,大批石商涌入老挝阿速坡省收购,更多的商人则在外围,从福州和青田商人那里拿货,运往全国。这股风潮在2014年下半年达到顶峰。
惊险上山路
在国内市场风光无二的老挝石,藏身于老挝阿速坡省孟高与蒲翁两县那片被原始森林覆盖的山脉中。过去很多年里,这里出产的大红酸枝木料被源源不断地走私到中国,制成价格高昂的红木家具。如今,为了老挝石,又一批淘金者满怀热情赶来。
“山上的路根本不能算路。毫不夸张地说,就是电视里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走过的路。”陆文超向记者回忆道,进山寻石的过程,比野外探险更刺激。
上山之前,陆文超和朋友已经做好心理准备:预计在山上呆3天。他们储备了饼干、矿泉水和八宝粥,一路上要“省着点儿吃”,山上是没有补给的地方。矿泉水尤其要备足,因为“山里的溪水不能喝,有蚂蟥和蚂蟥卵。”雨季过后的老挝山区,依旧十分潮湿。夜晚休息只能露营,帐篷、吊床和睡袋,他们准备依靠这些装备打发疲惫。
但路途的艰难依旧超出预料。山路泥泞到几乎可以没过人的膝盖,丛生的灌木时常挡住去路。上山坐的大型柴油拖拉机,一米多高的轮胎依然不够“强壮”,还必须借助钢索:四名工人将钢索拉上山,拴在坡顶的大树上,拖拉机绞着铁索,攀援而上。到了钢索尽头,工人需要再拉一次钢索。“这非常危险。”陆文超说,过陡坡时,一旦树干倒塌或别的什么意外出现,车祸就不可避免。
但他依旧认为值得,即便山下的阿速坡省也能买到石头。“最好的刚出来就被抢光了。不上山,拿不到第一手的好料。”他说。
老挝石与四大国石之一的寿山高山石颇为相像。同时,它的韧性、均匀度和硬度都形成爽利的“刀感”,适宜篆刻家创作。陆文超所去的一座山上,有多个老挝石的矿点。据他介绍,老挝石属于地表矿,开采简单,只要钢铲、铁锤等工具,大多数情况下无需炸药。这种开采方式也赋予老挝石另一个优点:较少裂纹。
正在挖石头的大多是当地农民。山上虽有军队守卫矿脉,但在当时,靠着缴纳“人头费”,玉石商人依旧能够在山顶上拿到石头。“每个人交1000美元,运气好的话,可以拿到很多石头。”但时间不能超过7天,因为军队轮值的周期是7天到10天。下一队军人上山之前,他们必须离开,否则,到手的石头就会被没收。
与寿山田黄有些相似,石商也将老挝石分为“山料”和“水料”。所谓“山料”,就是山上开掘的原生矿,“水料”则是矿石从山体滑落,掉到水中,经过冲刷长出了“石皮”的石头。当时山上大部分商人选择的是山料,但陆文超凭着多年经营印石的经验,将目光瞄准了“水坑”石。他坚信,“水料”的价格一定会比山料更为坚挺。“同时,水坑石也容易携带,一块最多几斤,放在麻袋里就能背下山。”
等到陆文超陆续带回老挝石,其实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好在他着力于“水料”的买卖,收益还算不错。到今年春节,由于一批石商抛售,老挝石的价格开始从高处回落,价格遭到腰斩。“在青田,赚了几十万元的只有几个人而已,有些人押了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本,到现在也卖不掉。”陆文超说。在上海云洲古玩城经营印石的张铭说,他5年前就收到过老挝石,“起初,大家谁也没见过这种石料。一些商人就将它作为寿山石和巴林石卖,迷惑了一批不懂的人,一方最高能够卖到几万元。”直至谎言被戳穿,价格又急剧下降,石商纷纷抛售,以保住市场份额。老挝石的价格,在最初阶段就经历了两个极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这种新石材的认知度也提高了。疯狂“躲猫猫”
老挝石的出现,对于石商不啻于久旱后的甘霖。就矿产的种类而言,老挝石与四大国石,都属于叶腊石。在《印石资源的现状与前景》一文中,中国宝玉石协会印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夏法起曾谈到,建国以来,尤其是近10多年,叶腊石开采量迅速减少,面临矿脉枯竭的问题,“附存于叶腊石中的印石资源及开采量迅速减少,印石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
如今,四大国石中,仅有内蒙古的巴林石还在以一定的量开采,而寿山、青田、昌化的矿脉每年锐减的开采量,面对庞大的市场,明显供不应求。
老挝石正是在此背景下进入了中国的市场。陆文超的家乡青田山口镇,本就是四大名石之一的青田石的出产地。背靠青田石与寿山石的矿脉以及源远流长的石雕文化,那里与福州同为中国最大的两个印石市场。但现在,老挝石在数量上占据了这两个市场的主流。“在福州,基本上80%的交易量都是老挝石。在青田比率没那么高,但绝大部分石商都会经营这种石头。”陆文超说。
2014年3月之前,陆文超尚且不知道这种石材产自老挝。最初,人们将它唤作“越南石”或“泰来石”。后来才发现这是老挝石最初发现者故意释放的“烟雾弹”。“老挝石是福建红木商人最早发现的,要赚钱就要先封锁消息,他们把老挝石叫做越南石,这样别人就弄不清矿脉到底在哪儿。”
造成产地困惑的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老挝政府禁止老挝石出口。中国人缴纳大量罚金,硬是铺开了一片灰色地带,在那样的环境中,人们很少按明面上的规条出牌,丛林法则成了新的主宰。
陆文超和朋友跟着一个湖南向导上山,双方达成的协议是:陆文超以300元一公斤的代价将石头运送到山下的阿速坡省城,期间遇到关卡所需要的罚金全由带路人应付。之后,再由陆文超寻找承运人,将石头从阿速坡省城运往家乡青田。可约定归约定,山上时常变幻的关卡,让下山这件事儿如同超级玛丽的通关战。
在山上,老挝政府部门的关卡通常只是一个帐篷,经常移动,查验与缴费常常突如其来。中国人想要带石头下山,每过一关,都必须汇报石头的重量,按重量付数额不等的美金或老挝币。“自己有多少吨石头,一定要说实话。”通常,过关所要支付的数额,还根据石头的质量有所不同。“标准是他们定的,我们就按照他们的标准来办。但如果遇到只要石头不要钱的关卡,石头也只能都给他们。”
下山的过程中,石头被没收的事儿时而发生。在陆文超看来,这多少与带路人关系是不是到位,打点得好不好有关系。“福建红木商人因为对当地关节比较熟悉,经常和当地政府部门打交道,运送老挝石的成功几率就很高。当然,这也不能打包票,疏通了这里的关系,也许那里的关系就没疏通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红木商人就占尽优势,陆文超觉得:“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怎么懂石材,不懂得判断优劣。”常年在印石市场上摸爬滚打,陆文超对自己的鉴别力很有信心。
除了山上,村庄中的农民也时常挖石头下山,农家也常是老挝石秘密交易的地方。在村庄中,石头被收缴危险依然很大,“躲猫猫”游戏随时上演。就算已经将东西运到了旅馆,依然会有被政府职员没收的可能性。一天,陆文超到当地农家收“水料”,回旅馆时雇了两位当地妇女,一人骑着摩托车,另一个人抱着孩子作掩护,才将石头运回了宾馆。
去老挝的石商将此称为“水料”,他们认为这种石头比“山料”更具价值。“水料”是指原生玉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由河水冲击至河流中上游而形成的石材。
悬在半空的财富梦
围绕着中国人对老挝石的需求,当地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陆文超说:“老挝当地的石农是最为朴实的,但中国人与越南人很难对付”。运石路上,中国人与越南人显然在利益链条的更高端,他们担当着翻译、向导、运输队的角色。进村买石头时,陆文超雇佣了一个中国翻译,工资是每天100美元。在老挝,这相当于一个年青饭店服务员一个月的工资。
将要回国时,陆文超经介绍找到阿速坡省一个专营运输的中国人。他和朋友商定以每公斤80元~150元的价格将这些石头运往中国。此人得知陆文超很懂石头,便称家中有一批海关收缴的石头请他鉴赏。这一要求引起了陆文超的警惕。他委婉拒绝了,之后,邻居的遭遇验证了他的猜测。回到青田几天后,陆文超的石头从老挝安然运到。邻居则在最后的托运过程中遭遇骗局,运回中国的7包石头有5包被调换成品质低劣的老挝石。
原来,邻居也曾被承运人“请教”过石头的优劣问题,结果,那些被他直言为“烂石头”的石头全部莫名进入了他的邮包。负责运输石头的人并不清楚石头的好坏,而一旦当他确定自己的石头不如别人时便会设法掉包。“没办法,不骗不行。不然石头也被换了!”陆文超叹道。
问及是否还会上山,陆文超直言,一切皆有可能。上一次寻石途中,他看到山峦起伏中露出叶腊石的色彩,一片片地,随着山势绵延起伏。“矿脉特别长,至少在孟高与普翁两个县方圆几十公里的山上都有老挝石的矿脉。恐怕几代人也开采不完。”目前为止,没有政府或大型企业对老挝石进行正式的开采,外界对矿脉的大致规模和储量并不完全知悉。但“储量很大”的观点,被很多人所认同。
2014年中的一段时间,老挝政府禁止了矿点的一切开采,川流不息的中国石商才渐渐稀落。外界一度认为,这种石材的来源将会切断。“政策最严的时候,连老挝石做的旅游纪念品都不准许带出国。”张铭说。即便如此,也没有阻挡一些福建石商每月往来其间。记者曾试图采访这些人中的一位,但他不愿讲述自己的经历,只是说道:“能否赚钱,取决于是否是行家。”他所谓的“行家“,即为“真正懂石头的人”。
但全面封锁总不会是尾声。6月19日,中国保利集团与老挝政府签署了联合开发老挝石的协议。“将来老挝石会有自己的品牌,价格再下降的可能性也很小了。”陆文超说道。张铭也看好这种石头的市场,在接受采访前的两天,他刚到福州订了一批老挝石,他猜测中国保利在开发上的介入,会让市场空间更为宏阔:“只要老挝石还能够对中国开放,他的辐射力就会迅速扩张。”这让人想到巴林石的历史,与寿山、青田已被采掘千年不同,古人虽也用过巴林石,但它的大规开采始于1973年,正式定名则在1978年。当然,老挝石毕竟产自国外,联合开发之后,能够以怎样的定位出现,在怎样的平台上销售,这些依然是未知数。
几年的喧嚣之后,老挝阿速坡省山区这条矿脉的未来再一次成为问号,与之相连的,是一批淘金者悬在半空的财富梦想。(文中陆文超、张铭为化名)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