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收藏 > 藏品热点 > 正文

字号:  

藏家感悟 紫砂壶的“鉴”与“赏”

  • 发布时间:2015-06-17 09:46:00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田燕

  喜欢紫砂壶的人,无论是出于收藏、欣赏、使用目的,还是投资升值目的,总要走进市场。进入市场,就会看到琳琅满目、品类繁多的紫砂壶,有的几元十几元一把,有的十几万几十万元一把,价格有天壤之别。真正的投资者面对传世名壶和当代名家作品,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些是真品?哪些是假货?辨明真伪的标准和方法是什么?

  人们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紫砂壶物有所值,最好是物超所值。但是一旦花了买真壶的钱却买了假壶,一切便成为泡影。如果是屡屡上当受骗,那么不仅会使收藏者在经济上蒙受损失,而且极易动摇乃至摧毁他们的收藏信心。因此,买真不买假,是收藏者投身紫砂壶市场并取得成功的大前提。

  与瓷器等其他文物的鉴定相比,紫砂壶的鉴定有其独到之处。但大致来说,模糊的成分较多,科学的判定较难。这是因为:

  第一,与瓷器、青铜器等相比,紫砂器制作历史短,产地、原料单一,鉴别起来有一定难度。紫砂壶出产于江苏宜兴的地方窑,属于民间手工业。这种行业多是子承父业,师徒传承,夫唱妇随,个体小作坊规模而已。除在壶上镌刻字画外,不需要多种工艺的合作和工序上的流水作业,整个制作过程都由一人操作,造型设计全凭个人爱好而定,“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由于始终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也未能统一器型、统一尺寸、统一落款,各自为政,各展风采,各具特色,造成作品虽属同一时代、同一地区,但个体之间差异极大。具体到每一个朝代或时期,并没有足够的作品数量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它的整体面貌和变化规律。这些方面,从方便鉴定的角度看,都无法与明清以来的官窑和民窑瓷器相比。因为瓷器烧制产量大,遗存至今基本上有其轨迹可寻,从古至今众多的学者给予充分的研究,其生产面貌和工艺特征十分清晰,并遗存有数百万件以官窑瓷器为代表的典型器可供参考。作为一种整体上缺乏规律性的文物艺术品,紫砂壶的鉴定无疑具有很大难度。

  第二,自明末以来,有关紫砂壶的记述和文献极为稀少,近几十年来地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也只有零星的几件。出土器,可根据墓葬纪年和同出器物的年代得出结论。各博物馆收藏紫砂壶数量不多,没有争议的标准器更是少得可怜。这与民窑产品整体数量受限制有关,也与紫砂器在历史上没有受到社会高层特别重视有关。虽然清代一些皇帝比较喜欢紫砂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迄今还收藏着一批当时制作的紫砂器,但这些紫砂器无论从数量上说,还是从受皇家重视程度上说,都无法与同期景德镇瓷器相比。这种情况,也给紫砂壶鉴定增加了难度。

  第三,紫砂壶鉴定的科学性比较薄弱。历史上,虽然流传下来诸如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和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等有关紫砂壶的著述,但它们都没有科学地、系统地论及紫砂壶的鉴定方法。近二十年来,随着新一轮“紫砂壶热”的兴起和发展,紫砂壶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也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程度,全国各地的文博专家、收藏家和宜兴紫砂艺人一起投入到紫砂壶研究工作中,有关图录和著作出版了上百种,它们填补了许多研究空白,解决了许多有关紫砂壶史和紫砂壶工艺的疑难问题,一门“紫砂学”正在形成;然而,截至目前,专家们对于名家署款的紫砂壶尚未能够提出十分科学的鉴别标准,在此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影响了紫砂壶整体研究水平的质的提高。这样的研究水平与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研究水平相比,差距比较明显。缺少科学、系统的鉴定理论的指导,是紫砂壶鉴定工作的又一个不利因素。

  第四,历史上出现过大规模的高手仿古活动,高仿品很多。民国初年,上海的一些古董商人重金延聘宜兴制壶高手,不惜成本,不计时间,精心仿制历代名家作品。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等高手都是当时古董商的座上客。这批仿品均源于名家旧器实物,制作水平很高,在工艺上甚至还有超过原作的地方。若不谈历史价值,其艺术上的成就则是应当肯定的。就是现在一些博物馆收藏的名家名壶,或者已被社会公认的原作真品中,是否就有当时精美的仿制品,也是值得考察的。约百年前制作的这批高仿品大量遗存至今,又给紫砂壶鉴定工作带来一大困难。

  正是由于紫砂壶在常规鉴定上存在诸多困难,因此不能仅仅从微观角度认定其价值,而是要重点研究它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品位,通过宏观把握积累鉴赏经验,在实践中得到最接近真理的结论。既要认准每一个部件,又能在大的方面、整体气息上感觉对头,做到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地鉴赏,优秀的紫砂壶收藏家往往具备这样的本领。从宏观上把握,就是从本质上把握,而善于在宏观上准确把握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尤为难得。一把壶,拿到眼前仔细鉴别,所有的部件、所有的具体方面几乎都没有问题,但它却是赝品,因为“没有问题”的都是现象;反之,一把壶,整体气息上感觉对头,即使在某个具体方面对不上号,它也不一定是赝品。

  对紫砂壶价值的鉴定,涉及文物艺术品“鉴”与“赏”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鉴定是手段,欣赏是目的,鉴与赏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会鉴定,分出真伪优劣档次,才有欣赏乐趣。无收藏知识,就谈不上鉴定,更不会有收藏者获取猎物后的享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鉴与赏是认定文物艺术品价值的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鉴是鉴别文物艺术品的真伪、优劣,这就需要对文物的起源、演进、材质、工艺技法、造型纹饰等有一定的了解;赏则是对文物艺术品的把玩、赏析,主要从美学的视角来评价文物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并结合历史学、民俗学及科技史等深入观察,综合考证。如此,方能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收藏者的难题——避免买到赝品,避免收藏赝品。这后一种观点对紫砂壶价值的鉴定启发尤大,特别是应该强调“赏”的重要性。没有对紫砂壶进行长期的、深入的、综合的把玩和赏析,就难以超越技术层面的鉴别,难以掌握“壶性”。孔子说“玩索而有得”,这句话值得深思。董其昌在《古董十三说》里说“玩古董有却病延年之助”,只要心胸悠畅,神情怡然,是可以达到这个效果的。他又说“古董非草草可玩也。先治幽轩邃室,虽在城市,有山林之致”,这实际是说玩古董作为一种高雅的欣赏活动,需要一个与心境相适应的好环境。以往的紫砂壶收藏家往往重“鉴”轻“赏”,有实物而无视角,有知识而无感觉,有经验而无理念,有壶内功夫而无壶外功夫,影响了他们对紫砂壶价值鉴定水平的提高。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