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援青干部家书:孩子别怪爸爸“不定期失踪”
- 发布时间:2016-01-20 10:12:30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明江
上海援青干部刘卫东和儿子。资料照片
编者按:“爸爸和180多位伯伯、阿姨来青海,就是想改变这里的面貌,让这里的人们生活得更幸福……”日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封上海援青干部刘卫东写给儿子的信。
3年前,第二批援青干部182人从全国各地相聚青海湖畔、昆仑山下。他们克服了重重的工作和生活困难,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变化,他们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令人感动。
这封家书,充满着对妻儿的思念与内疚,但更多的是对那片土地的留恋与不舍。现刊发此信,以飨读者。
亲爱的孩子:
这个春节,爸爸可以陪你下围棋,带你出去玩了。先给你写一封信,让妈妈帮着念。2013年7月,我离开上海时,你还在上幼儿园,不太懂事。你也许会奇怪,在你和妈妈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经常“不定期失踪”,一年见不到几次。你老问爸爸去哪儿了?什么时候才回来?别埋怨爸爸,我们是去做了一件很值得、也很有意义的事情。
你现在上小学,是个小大人了,很多事可以和你分享了。上海对口支援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大前年我们17个人来到果洛,我和潘伯伯在达日县,要工作三年。
你上幼儿园时就喜欢看地球仪,找中国在哪里,上海在哪里。我们国家太大了,一些地方仍比较落后。你看,达日在青藏高原,这里海拔超高,“白云踩脚下,伸手把天抓”。刚到这里时,我们这些来自平原的人根本不习惯。空气稀薄,气压太低,米饭、面条怎么煮都感觉煮不熟。睡不着是家常便饭,到了冬天和春天,不要说爸爸这些外地人了,当地上班的伯伯也睡不好,有时一晚上只能睡着一两个小时。
可是,当地老百姓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爸爸和全国各地180多位伯伯、阿姨来青海,就是想改变这里的面貌,让这里的人们更“嗨皮”(幸福)。
你上幼儿园时就接触电脑了,还可以在网上下棋。可你知道吗?在这里,别说小孩,很多大人都不知道电脑、网络是什么东东(东西)。我们跑遍全县10个乡镇的学校,发现只有一个图书馆、一个电子阅览室,而这也是牧区老师和孩子们的最爱。看着和你年纪相仿的小朋友渴望了解外界的眼神,爸爸找到上海奉贤区热心公益的人士,为达日县5个学校捐款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建成那天,孩子们激动地点着鼠标,眼睛睁得大大的,争先恐后地围在一起看电脑,这比你在围棋比赛中获奖更让我满足。
在上海,当你生病了,我们把你送到医院,请很棒的医生看病。这里看病可没那么容易,哇加大叔是满掌乡牧民,几年前得了白内障,后来失明,再也不能放羊养家。家里缺钱,语言不通,他从没走出过达日的大山,也不知怎么治病。我们到上海新华医院求助,2015年7月,医院专家和志愿者带着手术设备来达日,共做了30例白内障复明手术,都成功了。当哇加大叔揭开眼上的纱布看到老伴时,他笑着流下了眼泪,不停地说:“真没想到,看东西能这么清楚,好亮堂,真感谢上海专家。”
这些年,奉贤区医疗专家团共为2000名牧民进行过义诊,捐了很多医疗设备、药品。上红科乡卫生院已有40多年,比爸爸的年纪还要大,过去很破旧,经过支援项目改建后完全变了样,院长昂保伯伯说:“有在梦里的感觉。”
上海的夜晚到处灯火通明,彩灯五颜六色。果洛一些地方供电还不正常,一些办公室经常停电,开不了电脑,发不了传真,手机充电都是难题。停电后,我们要用发电机发电,灯泡一会儿明一会儿暗。这时大家赶紧聚到一起给手机充电,打开电脑处理工作。当然,现在用电正逐步改善。
在你看来,上海够大吧?达日的面积比两个上海还要大,到处是大山,从县城坐车到最远的下红科乡,一趟就要大半天。在乡镇工作的叔叔阿姨到县城开会要跑山路,也很危险。为了让他们少跑路,我们从上海奉贤区争取援助,建成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这在果洛可是第一个!
青海牧区的酸奶可好喝了,为了让牧民伯伯多卖钱,我们帮直却村建起专业合作社养奶牛,前年底第一次给136户社员“发红包”,平均每户7800多元,伯伯们像过节一样开心。
我们在果洛修路改水、建学校和医院,这里的条件越变越好,前面说的只是一小部分。
孩子,你出生是早产,身体单薄。两年多来,爸爸很少陪你。前年11月的一天,你半夜发高烧接近40度,把妈妈急哭了,赶紧把你送到医院。我在果洛也很担心,却顾不上你,觉得对不住你和妈妈。
我们节假日很少回去,第一年国庆节,展今今姐姐来青海看爸爸,给我们唱了一首她自编的歌:“爸爸没有休假,请北风捎来几片雪花;爸爸放心不下,请雪花看看他的娃娃;娃娃的眼睛眨也不眨,等着爸爸回家。青海是个高原的地方,那里还在下雪吗?走在山路上千万要当心呐。出去三年不要牵挂,一人在外注意身体,女儿会好好地学习,快快长大;女儿特别特别地想您,盼望着我们全家团聚的那一天……”当时许多爸爸都听得落泪了。孩子别担心,我们在这里挺好的,你和妈妈不要牵挂。
你是个男子汉,等你长大了,首先要自食其力,要是能帮助更多人就更好了,相信你会理解现在的爸爸,将来也会更棒!
爱你的爸爸
2016年1月于达日
(本报记者张志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