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案成老百姓心绞痛 北京人才让补21年前证明
- 发布时间:2015-08-06 07:0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郭伟莹
7月27日,北京市民张先生去北京市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中心(下称北京人才)转存档案时被告知,需要补办一份21年前的证明和两份10年前的证明。
张先生表示,“一直以来,档案都在人才中心,我自己都不知道档案里有什么东西;21年前的证明,找谁补办去?”张先生还道出了自己的烦恼,没档案很麻烦,开生育服务证要存档的人才中心开;档案在自己手里,刚出生的孩子就有可能是黑户。
此外,还另张先生疑惑的是,“之前档案在海淀人才和国际人才托管时,为什么没有任何问题,现在要转到北京人才,问题就来了。是不是因为档案管理费取消后,人才中心失去了利益驱动,才给老百姓设置这么多障碍?”
北京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也向中国经济网记者透露,“档案管理费取消后,人才中心在保管档案业务上已没有动力。另一方面,人才中心也在尝试其他的盈利模式,很难做到为老百姓服务。”
而北京人才方面给出中国经济网记者的答复是,“缺什么就补办什么,一切只能严格按程序走。”
不难看出,中央不断强调的简政放权到了基层却完全行不通。“面对利益分配问题,基层单位并不会主动放弃;而恰恰这些单位又是和老百姓直接接触的部门,所以执行起来难度就可想而知。”一位行业人士这样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21年前的材料去哪补办?
今年7月份,由于个人需求,北京市民张先生需要把人事档案从国际人才转到北京人才。在办理档案转存的过程中,张先生遭遇了类似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尴尬。
7月27日,张先生来到北京人才办理人事档案的相关事宜。不过,张先生收到的确是北京人才出具的一份《退档告知书》。
从书面材料上,中国经济网记者记者看到,张先生的档案因以下三个方面材料缺失被退回:中专毕业派遣证或招工就业手续;单位2004年6月开出的行政工资信;海淀人才办理的转正定级时间为2005年4月,与派遣时间2003年7月矛盾。
《退档告知书》规定,张先生只能在规定工作日之内补完缺失材料才能办理转档。
面对《退档告知书》,张先生一头雾水。
“第一份材料,应该是21年前的东西;另外两份材料是10年前的,这都让我去哪里补办?找谁给我开证明?再说了,档案一直在人才市场,我又从来没有自己保存过。”张先生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档案一直封闭式管理,为什么之前托管时没遇到这样的情况?现在却被告知缺了东西。
中国经济网记者拨通了北京人才档案管理科的电话。电话接通两秒钟后,便被对方挂断。中国经济网记者多次重复拨打,对方电话再无人接听。
中国经济网记者又联系到北京人才监督中心,在得知记者身份后,对方表示,“这种事情不归我们管,你去找北京人才宣教中心”。而宣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则说,“我们只负责内部的事情,你还是去找社保热线12333吧。”
12333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缺失的材料只能当事人想办法补办,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北京人才也是在严格按照程序办事。”
取消档案管理费 人才中心不作为?
在张先生看来,这和李克强总理所说的让老百姓证明“你妈是你妈”事情如出一辙。张先生还认为,现在取消了档案保管费用,这些部门没了利益驱动,问题就来了。
关于档案保管费取消、档案管理部门失去动力的问题,北京人才方面没给出明确回应。
其实,档案管理费在取消之前就一直备受争议。
2014年8月,有媒体报道称,“北漂”李健在北京打工12年,2013年之前每年档案管理费要交240元,2013年开始降到每年120元,12年来,仅档案管理费就交了近3000元。
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关注。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每年收取的档案费超1亿元,广州华南人才市场每年收费也有数亿元。据专家估算,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至少达数十亿元。但国内并无无省份公开过档案保管费的具体使用、支出细目。
去年12月,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档案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自2015年1月1日起取消流动人员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费等内容。
档案管理费取消后,转档等相关事项的难度确实加大了。北京市民刘女士也向中国经济网记者透露,“之前档案一直存着,每年按时收费,基本没什么事。现在收费取消了,转存档案明显难度变大了。”
张先生还表示,档案管理收费的时候,为什么没人告诉我档案里缺材料?这不明显人才中心有“猫腻”么?
中央喊破嗓子 基层照旧打太极?
今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在会议讨论确定进一步减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时,李克强总理以媒体曝出的“证明你妈是你妈”的案例,痛斥某些办事机构为老板姓办事设置障碍这一现象。
7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提到简政放权。同时,国务院对简政放权的定位是“当头炮”、“先手棋”。作为本届政府的开门第一件事,简政放权这把“改革之火”可谓愈烧愈烈。
相比于中央的积极推动,基层的执行力度则起色不大。
北京一位行业研究员就表示,“中央喊破嗓子简政放权,到了基层就推诿扯皮。”
他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前一段时间给儿子办户口和社保,深有体会;派出所和居委会的办公人员,为了免除理论上存在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责任,不惜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麻烦和繁琐的程序,行政人性化根本无从谈起。
“中央的政策不能有力的在基层推行。如此一来,全面深化改革就可能成了一只空文。”他还说。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也曾表示,这些现象之所以时有发生,根本原因在于行政审批事关权力和利益,一些地方和部门自身利益作怪,不愿切实把权力放到位。同时,虽然一些审批事项取消了,但相关法律法规未及时修改,也给一些部门提供了拖延甚至抵触简政放权的借口。